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新闻故事

04版:读桂·社会

05版:读桂·社会

06版:八桂热点

07版:国内关注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7月16日

暑天晒伏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16日     
  ■夏见

  小暑过后,便进入伏天了。“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的民谚,说明三伏天的气温达到了一年的最高点。这当口,阳光暴烈,气温陡高,正是晾晒的好时机。因为。在这时晾晒那些需长期储存的物品,可祛湿,可杀菌,可防虫。
  民间历来有“晒伏”的习俗。“六月六,晒衣服”——这是家里老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都会说的口头禅。“六”在我们这里念作“陆”,跟“服”的读音搭配才押韵。当然,晾晒物品的时间,并不仅仅局限在六月初六这一天,而是整个三伏天都可以晒,只要天上有太阳就行。所晾晒的物品,也不仅仅是衣物,还有哪些可能会起潮、生霉、长虫的所有物品,如冬衣、鞋袜、棉被、床单、蚊帐、书籍、粮种等等,都会一古脑儿搬到太阳下,狠狠地暴晒它几天。
  记得小时候,要是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有太阳,祖母和母亲就早早起床,在院子搭好几套三脚架,再横放几根晾衣竿,然后就把衣物、棉絮、被单、蚊帐等都摊上晾衣竿,又搬出板凳、门板、篾笆等,把鞋子、帽子、粮食种籽等,均匀地摊晒开来,接受太阳热辣辣的暴晒。我们居住这个农家大院子,有几十户人家。晒伏那几天,院子里横七竖八地架满了晾衣竿,到处飘扬着花花绿绿的衣物。院子里晒满了,有些家庭就把要晒的东西,搬运到院子外边的田埂上、山坡上去晾晒,有的甚至干脆就把衣物挂在树枝上。反正每家每户把该晒的东西都全面地晒一遍。
  现在,“晒伏”在农村得到了沿袭,在小暑、大暑节气期间,各家各户仍然会把冬衣、棉被、床单之类翻找出来,在院子里晒上几天后,这才放心地存放在箱箱柜柜里。在城市的伏天里,偶尔也会见到有人在楼顶上或阳台上“晒伏”。大约这些家庭里有来自农村的老人,他们把“晒伏”的习俗带到了城里。这些有日常生活经验的老人,一直都相信阳光的能量和好处,是朴素的生活科学家。
  因为,“晒伏”并不是简单的民间习俗,而是一项具有科学元素的卫生活动。科学技术落后的旧时代,预防物品潮湿、发霉和生菌生虫,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化学手段可采取,唯一有效的,就是进行阳光暴晒。无毒性无污染的阳光,既能使物品干燥,它的紫外线更是祛除霉斑、灭杀细菌的法宝利器。
  阳光,作为天然干燥剂和抑菌剂,是任何化学药剂都无可比拟的天赐好物。暴晒过的衣物,其余温会储存到寒冬,会永远弥漫着阳光的味道——又到一年“晒伏”季,把过冬物品搬到阳光下接受暴晒,然后用暖和心情去迎接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