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关注暑期防溺水系列报道(四)

03版:读桂·关注

04版:新闻故事

05版:读桂·社会

06版:八桂热点

07版:国内关注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周游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7月11日

为社区老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午餐

热心人莫智超
两年送了500多份“爱心便当”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11日     
  莫智超在迎宾西社区经营午托班,2022年初,他主动找到社区,提出想为社区困难老人、家庭提供免费午餐的想法。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份“爱心便当”计划最终落地实施。社区里约15位老人接受了莫智超的帮助,迎宾西社区里的“爱心便当”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从2022年5月“爱心便当”计划开始实施,到2024年7月,已经有500多份免费午餐送到了社区的老人家里。
  7日,记者来到迎宾西社区,了解这份“爱心便当”背后的故事。

  受到社区支持的“爱心午餐”
  莫智超看上去30多岁。他留着平头,谈吐平和,给人感觉脾气很好的样子。迎宾西社区的孩子和家长们,都叫他“莫老师”,因为他在社区经营着午托班和兴趣班。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印象里,莫智超和社区有交集是在2022年初。莫智超主动找到社区书记于梅英,表示想要为社区献爱心。
  “你有什么想法?”于梅英问他。
  莫智超说,因为经营午托班,他有现成的营养师和烹饪条件,“可以为社区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的午餐”。
  这个想法很好,可是从计划到落地,却让于梅英犯了难。
  于梅英告诉莫智超:“你愿意关爱社区老人是非常好的事。可是很多老人是独居的,你送的餐食,如果老年人吃不习惯怎么办?更何况,老人的餐食更要求食品安全,不然家属也不放心。”
  围绕食品安全、饮食搭配等方面,于梅英向莫智超提出了好几个硬性条件:要有经营许可证、要有营养师证、要接受检查和检验证明采购的食材新鲜。她还给莫智超提了一条硬性指标:“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坚持,至少要坚持一年,不能试了以后嫌麻烦,就放弃了。”
  莫智超听着于梅英的话,连连点头。所有的要求,他都一一答应了。
  于梅英不但站在居民的角度,确保午餐卫生和营养过关,她还站在莫智超的角度思考了这一问题。
  “我不想把一件好事办成坏事。”于梅英说,莫智超的好心和善良难得,为了让这件好事变得没有瑕疵,她还就此专门咨询了律师,请愿意接受“爱心便当”的老人和老人的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里面详细列举了“爱心便当”食材采购的来源、莫智超的经营资质,避免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双发产生纠纷。
  2022年5月,做好这一切后,迎宾西社区的“爱心便当”开始正式落地实施了。

  守护“爱”的人在逐渐增多
  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多年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的情况,挑选了约15人,有身患残疾、高龄独居的老人,也有收入不稳定、生活拮据的家庭,还有几个留守儿童。
  每个月有2天,午托班的营养师会根据老人的需求,制定菜谱,然后再采购食材,给老人做饭。这些菜谱通常是两个荤菜、两个素菜,再加上一份甜点、水果或者例汤。食材的做法也和午托班孩子们吃的不太一样。考虑到高龄老人大多牙口不好,消化功能也比较弱,菜谱的肉类有时候会打碎制作成肉糜,炒菜也以炒蛋、炒虾仁、豆腐为主。
  社区工作人员把需要“爱心便当”的老人和他们的家属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每次送餐前,都会先把菜谱发到群里,让大家报名,统计好数字后再做饭。
  老年人出门不方便,于梅英决定让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上门送餐。因为送餐要入户到居民家里,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居民放心、社区也放心。
  于梅英列出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表格,要求每个月送餐的那两天,负责“爱心便当”取餐、送餐的志愿者都要到表格上签名并且用水印相机拍照存档,然后再由社区工作人员对送饭的时间和饭菜品质进行监督。
  迎宾西社区的“爱心便当”活动就这样开展了起来。寒来暑往,转眼,于梅英和莫智超约定的“一年之期”很快就到了。
  这一年里“爱心便当”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热心的社区居民看到社区给老人们免费送午餐,也主动找到社区表示想要加入志愿者队伍,为老人们出一份力、帮一个忙。
  因为“爱心便当”活动的持续,迎宾西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奉献爱心受到居民称赞
  到如今“爱心便当”依然在迎宾西社区持续着。莫智超告诉于梅英:“只要我还在社区继续经营午托班,我就继续负责给老人们做饭。”
  于梅英也很感动。她算了算,除了寒暑假因为午托班歇业不送餐,从2022年5月到2024年7月,莫智超已经送出去500多份“爱心便当”。社区的许多人和事都因为小小的“爱心便当”而发生着改变。
  70多岁的何忠斌是接受“爱心便当”老人中的一员。他参与这项活动已经有一年多了。何忠斌是外地人,几年前到桂林养老。他在社区独居,腿脚也不方便。“社区主动联系我,帮我报的名。”何忠斌说,在老家生活很多年,也没有受到免费吃午饭、送饭上门的关照。而在迎宾西社区的生活,让他十分感动,也对桂林的城市养老感觉很好。
  很多志愿者在送饭之余,还会和老人们聊天。86岁的石芳英也是一名接受“爱心便当”的老人。她说,很多老人因为腿脚不便,出门比较少,但心里是很想要和人交流的,“和送饭上门的志愿者聊聊家常,感觉就不会那么孤单”。
  还有一位老人是困难家庭,带着上小学的孙子一起生活。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人说,每月两次志愿者上门送餐的时候,都会和她的孙子聊天,有时候还会辅导孙子写作业。“以前孙子很内向,现在也开朗了一些。”
  这些都是围绕“爱心便当”由点及面的改变。居民樊女士说,她就是因为送餐而成的社区志愿者,包括她在内,有约10位居民都是因为“爱心便当”而主动成为社区志愿者的,“大家都是看到了社区工作的改变,而想要参与其中,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下,社区大家庭变得越来越好”。         记者刘净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