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后食品安全
一看“来路”二看“洁净”
桂林晚报
2024年06月28日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唐国荣)近段时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持续对洪水过后的食品安全、疑似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目前未接到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疾控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洪涝过后,食品安全不容忽视,这段时间,大家在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选择可靠的食品供应商,同时要留心食品的清洁。
疾控专家解释,洪涝发生时,大量污水和垃圾流入江河湖泊,污染了水源。在这样的环境下,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极易受到污染,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同时,洪涝导致许多地方出现积水现象,食品储存环境恶化,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此外,洪涝还可能导致食品供应链中断,使得部分地区的食品供应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市民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食品,以免购买到不合格或过期食品。
如何科学选择汛后的食品?疾控专家建议,首先要选择可靠的食品供应商。市民应选择信誉良好、有资质的食品供应商购买食品。可以关注供应商的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以确保购买到安全卫生的食品。同时,市民应选择包装完好、无破损、无污渍的食品。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确保购买的食品在有效期内。此外,选择食品时,有几个“不要”。首先是千万不要食用洪涝浸泡过的食品,这样的食品容易霉变、腐败。不要随意捡拾在洪涝区域漂浮冲刷的食品,有的食品包装看似严密,但经过洪涝浸泡或冲刷磕碰,容易造成污水渗入或包装破损,导致变质,不可食用。不要购买、食用淹死或来路不明的畜禽、水产品。洪涝灾害容易造成畜禽、水产的死亡,淹死的畜禽、缺氧的水产容易腐败及携带致病菌和病毒,切不可食用。不要生饮自来水、井水或天然水源的水,消毒、煮沸后方可饮用。
食品在烹饪和储存时也有讲究。疾控专家建议大家烹调前洗净双手,挑选新鲜、卫生的原材料,认真清洗并做到烧熟煮透。冷冻食品烹饪前应彻底解冻,以防食品中心加热不透。外购熟食或外出就餐打包的食品,在下次食用前应先确认是否变质,已变质的食品要及时清理,未变质的食品彻底加热煮透后方可食用。同时,使用被水淹过的厨房和厨具时,要对其进行全面清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