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热点

04版:读桂·社会

05版:读桂·社会

06版:八桂热点

07版:国内关注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情感·故事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5月16日

大学生可以借助AI代写论文吗?

多所高校发通知进行规范

桂林晚报      2024年05月16日     
  2024年的高校毕业季即将到来,不少学生都在忙于写论文和答辩等事宜。
  记者注意到,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在论文创作中会使用AI来搜集文献、处理数据、书写代码等。也有学生称,AI写出的内容有时会出现错误。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表示,AI技术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复杂性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他鼓励大学生使用AI辅助课程学习,但AI得出的成果应是学生经过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结果,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面对新技术的冲击,高校应加强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不能替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建设。”

  不少学生借助AI为毕业论文
  搜集文献、处理数据

  今年5月,小雨(化名)提交了她的毕业论文。与往年的毕业生不同的是,她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提出选题、文献搜集、数据处理和观点论证等工作,还找生成式人工智能(AI)作为她的“研究助手”。
  小雨告诉记者:“我比较擅长问卷和访谈的处理,但把这些大量的数据变成有逻辑的论文,需要很大的思考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在初步写作论文大纲后使用了ChatGPT等模型,“在我觉得大脑‘短路’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的想法用‘大白话’讲给AI,再让AI来完善我的论证逻辑,并且通过我的指令一次次完善结果,经过人工修改后写进论文。”
  小山(化名)也在论文写作中使用了AI。她告诉记者:“有一些话怎么说都言不达意,我就会把自己的句子和我想补充的含义告诉AI,用AI来架构语句。”除此之外,AI还帮助小山进行了文献搜集工作,“AI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还可以帮我翻译。在论文写作中,我就把自己的相关论题发给AI,让它帮我推荐相关的英文文献,然后我再按它的推荐去阅读和思考。这就节省了我在各种学术网站查找文献的时间。”
  多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会利用AI协助来检索研究文献。但有学生发现,AI检索到的结果有时并不靠谱。
  小雨就发现,“我用中文向AI工具询问某名专家写作的《传播史》的相关内容,结果却得到了一段人工智能自己写出来的文章。AI划出来的历史各阶段、相关主要内容和特征,看起来是在综合各种教材和网络信息的内容,但并不是我想要检索的作者的观点。”
  小雨和小山表示,他们在使用AI后,都不敢完全信赖AI这个“帮手”。小山说,他会把AI生成的内容再修改一遍,“尽管它能很快给我一个结果,但许多用语不太自然、比较生硬,还可能有一些错误。我需要重新把它们修改一遍,改一下语序、修改一些用词。只能说它能够给我一定的启发,但作用有限。”
  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北京、上海等多个高校的校内论坛中,存在很多租借ChatGPT账号的帖子。而在另一个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中,其中84.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应用写作的比例达45.75%。

  多所高校出台规定
  规范学生毕业论文中使用AI

  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些学生在学院老师的支持下,起草了一份“大学生正确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倡议”,倡议中提到:“理智并清醒地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不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主动培养自身的鉴别能力和媒介素养,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其可能会生成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违法信息等,能够识别并正确处理。”
  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多所高校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
  4月10日,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4月28日,福州大学教务处也发布通知,决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AI代写的检测,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通知中介绍,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规范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生成式AI技术,杜绝人工智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
  此外,一些学校提出学生应在毕业论文中主动披露人工智能使用情况、提醒学生规范合理应用。
  今年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随后,该校多个学院出台了规定细则,其中,该校继续教育学院要求学生须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一些高校还确定了AI的合理使用情形、超标后的复检办法等执行细节。2024年1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发布通知,对学生使用AI协作工具的情形进行了规范。该校称:“人工智能工具仅可用于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等辅助工作,严禁直接应用于论文撰写。”

  专家:鼓励创新尝试,
  但不能“复制粘贴”

  当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机遇,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可能在研究数据处理、研究成果形成、署名与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引发新问题。
  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看来,论文核心评价标准包括作者发挥的创造性、对论文的贡献程度。一篇大部分由AI生成且隐瞒使用情况的文章,既没有作者智力的贡献,也不符合科研诚信的要求,属于学术造假。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去年以来,许多大学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课程学习。“我很鼓励学生们进行这种创新和尝试,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不能直接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照搬、‘复制粘贴’。”
  张洪生认为,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的技术监管应当加强。应当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规律和使用伦理,而不能投机取巧、产生偷懒心理,更不能出现学术造假、欺骗行为。综合《北京青年报》、潮新闻客户端、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