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热点

04版:读桂·社会

05版:读桂·社会

06版:八桂热点

07版:国内关注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情感·故事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5月16日

这户家庭很特别

一户人家五个民族 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桂林晚报      2024年05月16日     

  一家人聚餐,餐桌上经常有每个民族的家庭成员自己喜爱的本民族特色菜。

  杨昌夫妇(后排左一、左二)回家探望杨玉清时,部分家庭成员合影。
  每年春节,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保上村阿搞屯的彝族老人杨玉清,都特别期待家庭团圆。这是一个有着三十二口人、四世同堂的多民族大家庭,有彝、苗、仡佬、壮、汉五个民族,家庭团圆饭也因汇聚了各民族特色菜肴,而显得不一般。

  五个民族的大家庭
  今年84岁的杨玉清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大儿媳是仡佬族,二儿媳是苗族,三儿媳是汉族,四儿媳、二女婿是彝族,大女婿、三女婿是壮族。一家人,正好集齐了隆林的五个世居民族。
  40年前,杨家大女儿嫁给西林县的壮族小伙后,杨玉清的家庭第一次有不同民族成员加入。1991年,杨家大儿子与德峨镇一名姑娘喜结连理,家里又多了一名仡佬族成员。
  “大嫂住进家里后,因为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不同,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产生摩擦和矛盾。”5月12日,在阿搞屯,杨玉清的三儿子杨昌对记者说,“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大嫂很善良,生活习惯差别也不大,很快就融入了我们的大家庭。”
  后来,杨昌娶了汉族媳妇。谈婚论嫁时,他按汉族习惯到姑娘家提了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我希望展示出最大的尊重和诚意”。

  与众不同的团圆饭
  杨玉清善良本分、勤劳持家,处处以诚待人,加入这个家庭的儿媳、女婿们,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如今,杨玉清家有公务员、教师、医生、土木工程师、种植大户、个体户等不同职业的成员。“春节吃团圆饭,坐在一起有三四桌。”杨玉清的二女儿杨柳说,大家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人多、民族多,特色菜多、口味也多。”杨昌说,一家人聚餐,餐桌上经常同时摆着彝家的坨坨肉、苗族的羊肉、仡佬族的牛肉、壮族的白切鸭、汉族的炖猪脚,每个民族的家庭成员都有自己喜爱的本民族特色菜。
  饮食习惯融合过程中也有小插曲。20多年前,刚嫁给杨昌的刘正云和丈夫一起做彝家人常喝的豆角南瓜汤,她误往汤里加了盐。“这道汤,彝家人其实是不放油盐的。”刘正云笑着说,她在这里还第一次吃到了腌制的南瓜酸,很惊奇,后来就慢慢习惯了这些口味。
  “我们的豆腐脑也吃淡的,现在要备咸淡两种口味。”杨昌接过妻子的话头说,“我们尊重各民族家庭成员的喜好,并注意避开各民族的禁忌食品。”

  敬老孝亲的好家风
  杨玉清年轻时爱唱山歌,还自学拉二胡、制作二胡,曾因此获推荐到北京的民族学校念书。“当时已经成家了。”杨玉清说,他担心去了北京后没人养家,就放弃了。
  在杨玉清侄女杨柳青的记忆中,伯父很顾家,干农活收工回到家不见伯母时,经常走出去接,半路遇上了也很自然地接过伯母身上的重物,一起相伴回家。
  耳濡目染之下,杨玉清的家人对家庭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孙子杨鹏说,春节聚餐时,妈妈和婶婶、姑姑们相互配合烧火、摆饭甑子、洗菜,男人们则砍鸡、切坨坨肉、掌勺,他自己也帮着打下手,“场面很温馨”。
  三年前,杨鹏的父亲去世。今年春节后,他看到自家平日没有年轻人在家,爷爷年岁已高,也没人时刻陪伴,于是辞去国企的工作,带妻儿回镇上就业。“回来后,工资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二,但我不后悔。”杨鹏说,希望能在爷爷有生之年多陪伴他,也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熏陶,将来做个包容、顾家的人。
  据《南国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