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01版:头版

02版:要闻·综合

03版:读桂·关注

04版:读桂·热点

05版:读桂·热点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版:聚焦中国

09版:国内关注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风物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4月26日

荔浦文塔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26日     
 ■周俊远
  荔浦文塔,位于荔浦市城东南滨江石矶上。
  “荔浦有条河,弯弯扭扭穿过宝塔脚……”在荔浦,荔浦文塔伴随着每一个荔浦人的记忆。它曾见证着荔浦的发展变迁。时至今日,它依然巍然屹立于美丽的荔江河畔,透过它斑驳的岁月痕迹,可见千年古邑荔江之畔浓厚的崇文之风与自然之美、人文之韵。

  荔浦曾有双塔
  在荔浦城内曾有双塔,一塔耸于城东南,位于荔江西岸,谓文塔,原名魁星楼,建于南宋;一塔雄峙东郊,位于荔江东岸之东安堡,叫笔塔,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二塔隔江遥对,有如一双椽笔,笔尖直指蓝天,甚是壮观。
  文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高33.4米,冠葫芦宝顶。塔檐彩绘壁画,上下镶嵌有色琉璃瓦,每层塔角均有彩塑狮子、麒麟,正门柱衬托双龙抢珠图案,八面均有风门,门上端书有塔文,塔身以青砖叠砌,表层以清水勾缝,塔基为天然石矶,构筑工艺精湛。
  据史志记载,荔浦塔原称文塔,南宋时这里曾建有魁星楼。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张宪为祀文昌在此建魁星阁,后因雷雨侵袭,魁星阁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此修文昌塔,共五层,上层为魁星阁,塑有魁星神像。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周望增建两层,是为七层文塔。同时,在长生岭上另建一七层塔,与文塔隔江相峙,合成文笔一对。长生岭宝塔于1943年建荔浦中学时被拆除,荔浦塔因年久失修又遭雷击,塔身崩裂。1957年拨专款修复。1981年8月该塔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荔浦文塔与千年文脉相承
  在荔浦,人们都习惯称荔浦文塔为“荔浦宝塔”。据民国三年《荔浦县志》记载,“魁星阁,在县城东南滨江石机(矶)上,基高数尺,原祀文昌,明贡生张宪创建,后倾圮。清,知县许之豫重建……”
  在荔浦老城区,曾有条自东向西的巷子叫宝塔巷,荔浦文塔就矗立在这条巷子坡上。沿着青石板台阶上到塔台,离塔不远便是昔日商贾云集的福建会馆和石阳宾馆。上世纪70年代,登上荔浦文塔顶层,房舍田野、荔江河、远山尽收眼底。
  荔浦文塔美丽的传说世代相传,与荔浦文化一脉相承。相传如今荔浦文塔旁的荔江河既宽又深。每到夏天,便有成群小孩在此游水嬉戏。一天,有个小孩潜到河底,发现一个洞,穿进去,见一个老公公伏在石桌上睡觉,旁有一颗光闪闪的珠子,他便拿了珠子上岸回家。到了晚上,那珠子照得满屋透亮。这件事很快传到官府,县太爷就逼小孩把珠子送回洞中,免得龙王醒来不见了龙珠而发怒,龙尾一摆,荔浦就会变成汪洋大海。谁知小孩送回珠子还没出来,县太爷就令人用一口大铁锅把洞口堵死了,接着就在上面修建了宝塔,以镇龙王。
  美丽的传说世代相传,也让荔浦老百姓了解了荔浦文塔的前世今生。这样雄伟的宝塔,岭南实属罕见。地处粤楚交界的荔浦,因区位优势成了通往粤西、交趾的陆上重要通道,天南海北的人们带来了繁华的商贸和先进文化,粤楚文化与岭南文化碰撞,擦出绚丽的火花,文人骚客在荔浦留下千古绚丽篇章。“七级浮屠立地雄,葫芦盘顶接苍穹。檐铃风动音轻摇,壁画雨淋色更浓。狮子抬头思起舞,麒麟昂首欲腾空。沧桑历尽英姿在,最是朝霞夕照中”……千百年来,历代吟咏荔浦的诗词有3000多首,在诗词美文的滋养下,荔江之畔的浓厚崇文之风,仍能由这座文塔可见一斑。
  沿着宝塔巷而上,但见荔浦文塔呈八角形,各面均开有风门,可以凭眺四方;塔尖冠以葫芦宝顶,塔身彩绘壁画,檐上下镶嵌彩色琉璃瓦;每层塔角,上有彩塑狮子、麒麟,下面悬挂铜铃,风过处,铃声叮当,清脆悦耳;正门柱衬以双龙抢珠图案,塔基用石板垒成,塔身青砖砌就,它对研究荔浦古代文化及科学艺术有一定的价值。荔浦文塔因其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户单位。
  每当夕阳斜照,檐上的狮子、麒麟,身披霞光,塔树相互映衬,溢彩涌翠。登楼远眺,“双溪牧唱”“长生涌翠”一览眼底。清代张翰书有荔浦古八景《双溪牧唱》,诗云:曲曲弯弯两岸幽,前溪遥接后溪流;夕阳牛背横吹笛,暮雨江头独击舟。多谢山花送归路,更撩野鸟答清讴;桥边买得鱼偏美,脱却蓑衣上酒楼。
  沿文塔内木梯上到最高层,此时凭风门往南纵目,就会见到万点峰峦遥拱,荔江自西而来,一条玉带绕城而去。俯瞰近处,田园风光,一片葱茏;古屋新楼,阵阵清风,迎面扑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如今,荔浦文塔已被林立的楼房包围,很难全览东南面的远山了。

  荔浦文塔焕新颜
  历经清末和连年军阀混战。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荔浦文塔的重修也提上了议程。据现年95岁的离休干部李敏介绍,解放后有不少人找到他反映荔浦文塔开裂的危险情况,要求及时维修,保护荔浦文塔。
  当年,李敏了解荔浦文塔急需维修情况后,四处奔波想办法,基于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县财政困难,维修经费无法解决,后来转向专区反映也没有结果,向省政府文化局反映也还是落空。一次在南宁参加宣传工作会议请示了有关领导,得到的答复是可以向国务院反映。之后,李敏于1957年8月15日写了封信给周总理,陈述了荔浦文塔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由原荔浦县长莫子成、离休干部李敏口述,覃秀裕整理的《周总理与荔浦文塔的故事》,收集在《荔浦文史》第十辑中,据记载,“李敏科长就给关心人民疾苦的周总理于1957年8月15日写了封信,陈述了荔浦文塔的基本情况和现状……日理万机的周总理知道此事后,即令国务院办公厅用加急电报于1957年8月21日答复:在5000元范围内迅速修复,经费由省文化局拨。”
  在周总理的关心下,荔浦文塔在1957年10月得以对塔体全部加固,并装上避雷针,经过加固修缮后的文塔重新焕发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