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消费的未来
我们有什么期待?
桂林晚报
2024年03月15日
“对话”主题
在3·15消费者权益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消费维权和消费环境的净化仍是市场各方讨论的焦点。
随着网络的发展,消费模式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千差万别,但无论消费形式如何变化,解决消费领域的痛点一直是消费者最大的期待。
消费者
期待进一步净化消费环境
当前,面对网络消费的日新月异,消费领域的未知陷阱让很多消费者防不胜防。有时,消费者感觉维权时无所适从,进而影响消费热情。
“流量”下的市场让人捉摸不透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打着“低价”标签的直播带货一跃成了互联网消费中的顶流,无数主播、商家和消费者涌入直播间,希望接住这“泼天富贵”。然而,直播带货环境良莠不齐,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市民表示,如今新“坑”最多的领域,正是带货的直播间。
家住临桂区的刘女士很喜欢买玉,也是直播带货的爱好者。她告诉记者,2022年自己在某直播间看中了一款玉镯,商家在展示时,石头呈现出了明显的淡紫色,自己看到非常喜欢,于是花了近万元订制了一款。
收到商品后,刘女士傻了眼:“拆快递前满心欢喜,拆快递后非常失望。玉石不仅基本看不出紫色,而且玉里面的颗粒感太强了,虽然说玉石无价,但是这种档次的货,就算去实体店买估计也就值两三千元。我严重怀疑直播间里面打了光,或者换了次货给我。”
家住秀峰区的覃女士以往基本在购物平台买衣服,因为经常被直播带货的信息刷屏,她也尝试买了两次,但体验都非常不好。“我第一次去的是品牌直播间,买回来的衣服竟像是贴牌的,和平常实体店里买的质量完全不一样。第二次是看到一个直播间的衣服款式特别吸引我,模特穿着也特别好看,但是买回来发现色差非常大。”
近段时间,“网络平台会员自动续费”的问题又登上了热搜,家住七星区的市民黎先生也遇到过类似烦恼。
去年下半年,一档综艺节目开播,黎先生正准备上去某视频平台充会员,可登录才发现,他已经是该平台的会员了。“我记得前一年我充过这个视频平台的会员,当时没注意看,可能稀里糊涂就默认自动续费了,也就是说,我可能白交了好多的会员费,却一个视频都没看。”
黎先生表示,自己在APP中找了好久,才发现了“取消连续包月”的教程,连续包月也不可以直接在APP中取消,而是要到手机账户里取消。“本来就不知情,取消还那么麻烦,真令人气愤。”
网络消费维权难不难
网络消费维权难不难?采访中,不同消费者有不同意见。
前文在直播间购买玉镯的刘女士表示,自己维权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可问题仍未满意解决。最开始她是找商家协商,对方给她的答复是,订制产品不予退换,无奈的她只能打电话向12315投诉。
“我了解到,网络消费纠纷投诉要找卖家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我投诉后,当地市场监管局帮我找到了商家,甚至还找到了当地玉器协会,但经过调解,商家依然不愿意给我退款。”刘女士说,后来,和她遇到类似情况的消费者组成了“受害者联盟”,大家把自己的经历发到了网上。最终,商家给我退了2000多元。
家住秀峰区的李女士的维权经历也让她不舒服。此前,她在网上买了一条毛毯,商品介绍,该毛毯标注的是“A类”,李女士查询得知,这是《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里安全级别最高的。但李女士收到毛毯却发现,商品商标上标注的却是“B类”。
“我找商家协商,对方说A类产品缺货,希望给我退款。可我感觉这是明显的欺诈行为,我明确表示自己不接受退款,只需要对方寄一件A类的商品过来,对方本来同意了,却一直没给我邮寄。”李女士只能找当地12315投诉。
最终的处理结果让李女士十分无奈。“当地市场监管局回复称,商家不接受李女士的要求,调解结束,建议走司法程序。”李女士说,最终她只能接受商家的退款。
当然,也不是所有消费者都需要面对“维权难”。覃女士表示,虽然当前直播带货是新模式,但是也同样适用“7天无理由退货”,所以她两次买回来的衣服不满意都成功退了回去。
期待维权可以更顺畅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消费者都期待,新消费市场不仅要能带来渠道和支付的便利,同时也能让售后和维权更顺畅。
“经过这一次,我再也不敢在网上买玉以及其他订制产品了。”刘女士表示,购物模式在更新,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要求也在变化,所以非常希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让消费者进行定制化、个性化产品的维权时,也能有法可依。
李女士表示,“‘七天无理由退款’是个非常好的政策,让大家在网络购物时更敢‘买买买’。如果相关部门、平台能够更加硬性约束一些货不对板的商品以及虚假宣传的商家,相信网购纠纷会越来越少。”
家住七星区的周女士表示,当前年轻人懂消费维权,但是老人维权起来却没有那么顺畅。“我妈自从学会网购以后,总喜欢在网上购买一些零碎小物件,有时候买回来根本无法使用,甚至是坏的,但是她也不知道怎么退款,也不想麻烦我们,索性就吃了哑巴亏。”
周女士说,她期待在完善消费维权法律法规的同时,能够专门设立一些简单易懂、更方便老年人维权的渠道。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