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路杏村:
蛋鸡场生意红火
村民“家门口”挣钱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31日

张月淑(左)和同村的村民正在捡鸡蛋。 记者周子琪 摄

蛋鸡养殖基地内的自动化鸡舍。 记者周子琪 摄
张月淑是灵川县定江镇法源村委路杏村的村民,每天早上8点,她就来到家附近的蛋鸡养殖基地上班,她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捡鸡蛋。
走进张月淑工作的蛋鸡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一层层鸡笼整齐有序,一只只蛋鸡争相吃食,一颗颗鸡蛋乘着自动化的“电梯”从鸡舍里“走”出来,到了分拣区。张月淑只需将鸡蛋捡入盒中,然后装箱,其他的同事再将成箱的鸡蛋称重。这些新鲜的鸡蛋,不久就会被运输到各个市场,然后进入百姓家,成为大家餐桌上的美味。
在张月淑眼中,这一枚枚小小的鸡蛋不仅是可以果腹的食物,更是能够让大家增收致富的“黄金蛋”。
“基地一建好,我就到这里上班了,一天工作8个小时,离家近,工资也不错,工作也不累,我很满足。”张月淑说,在这个蛋鸡场建成以前,她要么在村里打些零工,要么就是去市区里务工,以前的工作路途又远,还要日晒雨淋,非常辛苦,特别是冬季里的下雨天,她还要骑着电动自行车出去打工,现在想想都觉得以前不容易。
因为该蛋鸡养殖基地采用生态养殖技术,鸡舍里无异味,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蛋鸡养殖基地旁边就是村民的房屋。现在,张月淑每天只需走几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张月淑说,她工作的分拣区在室内,既宽敞又明亮,只要动动手捡鸡蛋,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因为离家近,她能兼顾照顾家人,跟以前的工作相比,她觉得幸福感十足。
桂林红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介绍,2023年,他们公司引进全智能化蛋鸡养殖设备,在路杏村里扩建了如今的蛋鸡养殖基地,目前公司的蛋鸡存栏量达22万羽规模,日出蛋产量10吨。同时,公司设有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和生态型生产基地加销售市场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拥有完善的养殖推广模式及品牌土鸡销售的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形成了“产供销”服务一条龙的产业链。
目前,该公司的蛋鸡养殖基地捡鸡蛋的5名工人都是路杏村村民,接下来,该公司将扩建二、三期的鸡舍,为村民们提供几十个岗位,让大家就近就业,兼顾工作与生活。
企业的入驻也让路杏村里的养殖大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该公司在村里除了建有蛋鸡养殖场外,还成立了桂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村里30户养殖户发展林下养殖,还带动了35户村民开荒种果树。村民蒋和生就是其中一个。
蒋和生说,之前他自己养殖了三四百只鸡,到了出栏的时候,他不仅愁销路,而且销售价才每公斤18元,而加入了合作社之后,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养的鸡品质佳,味道好,现在光是销售保底价都有每公斤36元。
而且,桂花鸡产出的鸡肥全部免费供应给村民用于种果树等,不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如今,在村里,路过的村民见到陈军夫妻俩都乐呵呵的,还会主动将种的菜送给他们,因为这些菜都是免费使用了养殖基地的鸡粪长大的。
村民与村里的企业“相互奔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里的养殖户们也不用愁了。日子过得好,钱袋子鼓了,村民们也笑开了花。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定江镇法源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秦建华说,桂林红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属于农业增产增收攻坚行动项目,自从该公司落地路杏村后,以“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领广大养殖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带动群众务工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接下来,村里依托龙头企业渠道优势,推动蛋鸡养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村民腰包更鼓。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