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龙年说说桂林的龙

03版:龙年说说桂林的龙

04版:要闻

05版:要闻

06版:村有喜事(十)

07版:村有喜事(十)

08版:读桂·热点

09版:读桂·社会

10版:聚焦中国

11版:深度国际

12版:深度国际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财经·彩票

15版:公益广告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1月31日

匏颈龙舞:

从山坳里的古老传说
到舞台上的“明星节目”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31日     

  匏颈龙舞吸引村民前来观看。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平等村松树坳屯,有一支由本地居民组成的侗族文艺队。除了腰鼓、山歌、乐器演奏等表演节目,他们最拿手的还是“匏颈龙舞”。村头的鼓楼不仅是文艺队日常排练的“练舞室”,也是他们用来存放“匏颈龙”的场所。与大多数舞龙表演所用的道具不同,匏颈龙舞使用的是一个无身无尾的龙头和一个圆球状的龙宝,而最抓人眼球的是龙脖颈处的一个大鼓包。这种舞龙表演有何特别之处?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记载◆
无身无尾的独特造型 背后有个“知错能改”的传说

  侗族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能歌善舞的代表,龙胜松树坳流传至今的匏颈龙舞正是风格独特的侗族民间舞种之一。
  “匏颈龙的外形很特别,但这并不是要丑化它。”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匏颈龙舞项目传承人代表石毅告诉记者,“匏”在中国古代特指一种球状葫芦,将其从中间剖成两半就是农家日常所用的水瓢。虽然“匏”这个造型很常见,但将它与龙结合产生匏颈龙这样“大脖子”的造型,与大众印象中腾云驾雾的神龙形象相去甚远。
  民间传说,匏颈龙原是一位颇具神力的龙王,他“居三江五湖四海,纳妻妾百官水族,掌行云布雨,具七情六欲”。但强大的能力却逐渐冲昏了他的头脑,开始变得沉迷享乐,不思民间疾苦,时常玩忽职守,独断专行,甚至以降雨为威胁,对百姓巧取豪夺,若没收到满意的供奉,更是随意克扣润泽人间的雨水,逐渐成为鱼肉百姓的恶龙。
  龙王的恶行很快便招来天庭惩罚,被玉皇大帝下令“斩断龙身”,但脖颈被斩的龙王却奇迹般地没有当场殒命。后在其故友多方游说求情之下,最终被赦免了死罪,改罚至人间守护江河平稳,以此偿还罪孽,而他脖颈的伤口最终愈合长成一个大包,自此便成为了一只“匏颈龙”。重获生命的匏颈龙也痛改前非,成为一方百姓安宁的守护神。
  多年以后,人间暴发一场巨大的洪水,眼看滔天的洪水就要淹没村寨,侗族始祖姜良姜妹二人切开一只巨大的匏瓜作为小船才免于被洪水淹没。但随着水势越来越急,这只匏瓜小船眼看就要被巨浪掀翻,万分危机之际,匏颈龙用身躯挡住风浪,在滔天洪水中救下了二人,这才让侗族得以延续。
  “匏颈龙舞就是在用舞蹈的方式描绘匏颈龙在洪水中穿越风浪障碍,救下匏瓜中侗族先祖的故事,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侗族节日祭祀上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的仪式。”石毅说,匏颈龙舞与侗族人民的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舞蹈讲述匏颈龙改邪归正之后的功绩,也是在教诲族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