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村:
“鲤跃龙门”的浪漫传说 水运要地的“文化熔炉”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25日

↑娘娘庙内供奉着龙门村龙船的“龙头”
通讯员李四有 摄

↑村中的青石板路两旁都是青砖瓦房。
通讯员李四有 摄
古村落带给人们的,是记忆,是文化,也是一份历史瑰宝。位于漓江北岸的龙门村,隶属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与灵川大圩相邻,村道与桂磨公路相连,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龙门村自古是漓江的水运要地,也是一个“圩”市,这个小小的村子就有好几个码头。水路运输的繁华带来的不只是异地的商船、货物,更将闽粤的水上文化带入了桂林,村中的娘娘庙、老龙庙等古建筑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记载◆
俯瞰江湾沙洲似“鲤跃龙门”
乘船从解放桥码头起航,顺流而下,经象鼻山、塔山、穿山、斗鸡山、净瓶山即进入雁山区航道。继续顺流而下来到柘木镇禄坊村境内,从奇峰镇蜿蜒而来的相思江与漓江就在此交汇,而龙门村便在这个交汇处的下游左岸。
据《桂林市雁山区志》记载,龙门村不远处的漓江水域有一块沙洲,俯瞰形似鲤鱼,与此处的漓江河段形成了一副“鲤鱼跃龙门”的姿态,故此沙洲便被村民唤作“鲤鱼洲”,而其摆尾跃向的河段自然便是“龙门湾”,坐落于此的龙门村也因此得名。
俯瞰龙门村所在漓江走向,原本西北-东南流向的漓江在抵达龙门村前约2公里处骤然向东拐了一个近似直角的急弯,不仅漓江从此变成了西-东流向,其水流也骤然降速,缓缓地流过村庄。正是得益于这个“急转弯”,龙门村所在漓江水域变得开阔且深,形成了百里漓江上独有的深水长湾,是一个船舶停靠的“天然良港”,这也让无数商贩将此视为通商发达的宝地。
78岁的龙门村村民朱年生告诉记者,在漓江上流传着“先有龙门,后有大圩”这样一句俗话,它讲述的就是桂林过去的通商简史。相传早在乾隆年间,龙门村就已经是桂林的一个重要“圩”市,每逢圩日龙门的河洲上便挤满了摊贩商人,码头里也停靠着大量商船。后来在嘉庆年间,龙门的河洲遭遇了一场洪水,此后新恢复的圩场才改到了漓江的更下游,也就是现在的灵川大圩处。
“桂林在过去想要大量运输物资的主要途径就是水运。”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尹文军说,现在的龙门村里有一条长约四里的石板路,它将村中好几个码头都串联了起来。即使龙门村是临江而建的村落,这样规模的码头也远远大于其才两千出头的人口需求,这从侧面佐证了过去龙门村在漓江水运中的地位。
◆寻访◆
口口相传的浪漫传说
关于龙门村名字的由来,村子里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
村民李四有告诉记者,龙门这个名字有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故事。传说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有一条鲤鱼,因厌倦了天庭生活,便偷偷下凡来到南海,并因此与南海龙王三太子相遇相恋,两人结伴顺江来到龙门,被秀美的漓江吸引,流连忘返,便在此定居繁衍,诞下众多子嗣。
“但好景不长,两人的私情后来被王母娘娘发现,派出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在反抗中,夫妻双双重伤被打回原形,为了保护后代,临死之前二人以身躯化为了现在的鲤鱼洲和龙门湾,为他们的孩子抵御天灾水患,创造出了龙门村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渥的村庄环境。他们的子孙后代自此便一直在龙门定居,日夜守护他们的身躯化身。”
不同于神仙故事,朱年生给记者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河南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所在地古称伊阙,由于隋炀帝杨广觉得伊阙是真龙天子的门户所在,便在洛阳建起了东都城,其皇宫的正门正对着伊阙,于是伊阙便被改称龙门。但由于隋炀帝定都洛阳后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害得民不聊生,一户郑姓人家不堪暴政便从伊阙一路南下逃难,最终来到如今龙门村的这个地方定居。
由于初到此地不知地名,加上一众族人思念故乡,于是便将这里也叫做龙门,希望能够在此安居乐业,兴旺发达。从此,龙门村的村名就叫开了。“也有传说,当初的郑家人将此地唤作龙门,也是想等待一位明君出现,穿过这个真龙天子的门户带领族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了很多版本的故事,有说朱元璋的后裔在村中落户,成为村上的大财主,便将此地以龙命名;有说先祖得到指点,在此地开展通商之后飞黄腾达的;还有说是先祖在目睹苍龙腾云升天进而追随定居的……小小的一个村子里,流传着众多不同的传说故事。
◆探究◆
水运要地的“文化熔炉”
为何龙门村的传说故事会有如此多版本?这跟其水运商贸繁荣的历史有一定关系。
尹文军告诉记者,龙门村作为漓江上的重要水陆码头,过去接触到的外地商船数不胜数,而这些船只给桂林带来的不仅仅是货物,还有随船员一同传播而来的异地文化,这也许就是龙门村这样一个南方水村会同时流传着大量带有全国各地不同信仰元素传说的原因。
实际上,龙门村里庙宇众多,如今保存下来的还有娘娘庙、飞龙庙、老龙庙等,而娘娘庙就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龙门村庙宇的信仰起源有佛教、道教、妈祖,甚至还有基督教,如此多样的信仰文化同时出现,可见当时云集在龙门的异地商船数量之多。”
与庙宇信仰百花齐放不同,村子里居民的住房却格外统一。它们的地基大多是巨大的石块,地基之上是青砖筑成的墙壁和瓦片屋顶,门口的墙壁上则张贴着它们的建造年份,最古老的能追溯到明朝(1426年)。据介绍,这些古屋基本为“三大间”的建筑模式,即从正门进入,依次第一间为天井、厢房;第二间为堂屋,左右为主人房屋;第三间则是后堂、后房。当年比较豪华的装修,就是用优质的杉木做房间壁板,堂屋则会装上雕龙画凤的花格门,并且进门之后每一间房都要比前一间高一个台阶,从而形成“步步高”的格局。不过,无论豪华与否,这些房屋一定都会是四面合围的合院式格局。
“这也是龙门村跟一般的传统村落最大的区别。”尹文军告诉记者,龙门村更像是合院式建筑与商铺式建筑两者特色互相融合的产物。传统内敛的古村建筑,开放繁荣的通商码头,内敛与开放这对看似互相矛盾的元素在龙门村巧妙地并存了下来。龙门村也因其独特的文化积淀被意大利与中国合拍的电视剧《马可·波罗》选为取景地,成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了海外。不论是扒龙船,还是村内定期举行的祭祀祖先与抢龙头、江洲村八村走龙亲等传统活动,龙门村也越来越活跃在新媒体平台。当身在异乡的漓江儿女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心里总会回忆起那条历经风霜的青石板路。
记者阳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