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民间传统手艺 承载着我们记忆中的年味
听听这些桂林手工年货的故事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16日

松花糖 记者刘净伶 摄

超市里摆放的年糖。 记者刘净伶 摄
年味渐浓,置办年货正当时。那些深藏传统味道的年货,即使岁月流转,依然让人回味无穷。
那么,桂林人必备年货有哪些?这些年货都蕴藏着桂林人哪些传统记忆?临近春节,记者探寻桂林传统年味儿,一起追寻老桂林的春节记忆。
两江传统年糖:
坚持手工制作 保持传统味道
桂林人过年,除了餐桌上的年味,用来待客的糖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货,充满了对来年美好的祝愿和期待。
临桂区两江镇谢达一家就以做松花糖和麻通为生,经营到谢达这里,已经是第三代。春节期间是他家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些登门买糖的老人还会念叨:“麻通麻通,麻烦畅通;松糖松糖,轻轻松松。”
轻、香、甜、酥、脆是这些糖果的特点。时至今日,尽管年货市场有诸多糖果,但嘴刁的桂林人依旧会选择本地手作的麻通和松花糖。这大概是吃惯了传统手作南糖的桂林人至今还没能找出能替代的味道。
以松花糖为例,桂林人爱吃的松花糖是用糯米粉做的。谢达说,因为订单量大,他也曾考虑过把整个制作流程机械化,但后来放弃了。因为制作松花糖酥果的原料是糯米粉。制作时,要把糯米粉揉成面团,再用擀面杖压成厚度为2.5毫米左右的面皮,然后切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块。糯米粉和面粉不一样,没有足够的张力。谢达找了好几种机器擀面,擀出来的面皮在切的时候很容易就断掉,只有手工擀面才能保持面皮的完整和韧性。
同样,看似简单的麻通也极考究手艺。麻通最重要的是做坯,麻通特有的轻盈的口感依赖其内部蓬松的结构,而这些都与做坯的湿度、炸坯油的温度有关。好的麻通内部结构像海绵,咬一口是外面酥脆里面松口的。
除了松花糖、麻通,看似简单的芝麻糖、花生酥也有诸多工艺要求。比如做之前要把芝麻、花生炒香,成型后是切片、切段,每家传统糖铺都有自己的讲究。
民俗专家姚古说,桂林人过年除了吃团圆饭,南糖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南糖是老桂林人的喊法,指的就是米花糖、松花糖、酥糖、寸金糖、花生糖、芝麻糖、麻通、雪枣、粽果、鱼皮花生等十样,也喊做“十全十美”。这些糖果在桂林的传统观念里,都有着各种吉祥的寓意。米花糖取意“谷米满仓”,松花糖取意“做事轻轻松松”,酥糖取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寸金糖取意“寸土寸金”,花生糖取意“多子多福”,芝麻糖取意“芝麻开花节节高”,麻通取意“四通八达”,雪枣取意“大雪丰年”,粽果取意“有种有收”,鱼皮花生取意“有余有剩”等等。蕴含着这些寓意的传统年货,在舌尖传承着桂林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