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公益广告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热点

04版:读桂·社会

05版:读桂·社会

06版:读桂·社会

07版:八桂热点

08版:国内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聚焦中国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风物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1月15日

浸染着乡愁的
平乐菜包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15日     
  ■陶彩忠 文/摄

  在平乐县民间菜肴中,有一种美食叫菜包。顾名思义,菜包是由菜叶包裹糯米饭团做成。菜包虽谈不上山珍海味,但它却异常诱人。在鱼肉满桌、肥甘厚味的宴席中,一道青翠碧绿的小菜包,顿时令人眼前一亮。菜叶的清香和配料丰富的糯米肉馅结合在一起,松软柔和,芳香沁人心脾。同时,菜包是“平乐十八酿”中唯一一道亦饭亦菜的酿菜。当地有句俚语:“菜包送酒,酒足饭饱。”可见,平乐菜包备受当地人推崇。

  平乐菜包的味道
  传说菜包起源于北方民族迁移南方的客家人。古时候,由于战乱和朝廷移民政策,中原汉民族不断迁徙。为了解决在迁移过程中的吃饭问题,他们用菜叶包裹饭团,以便在路上食用。最后,演化成一道亦饭亦菜的特殊菜肴。也因为各地菜蔬和配料的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地域性特色菜包。
  平乐菜包与其他各地菜包有所不同。一是专用菜叶不同。传统的平乐菜包专用的菜叶,是当地种植的一种叫“春菜”的叶菜。菜叶若手掌大小,上有淡淡的紫色纹路,叶片青中带紫,紫中含青。其叶柔茎韧,很是适合于包裹。既可熟食,也可生食,并有一股淡淡的菜叶清香,非常诱人。这种菜叶是冬天种,春天长,春节前后可采摘,春节前后是平乐人做菜包吃菜包的好时节,故俗称“春菜”、“菜包叶菜”。二是馅芯配料不同。除了糯米大同小异之外,平乐菜包的馅芯侧重于“香”和“鲜”二字。香的是花生肉末香芋糯米馅,鲜的是花生小虾糯米馅。三是平乐菜包馅芯少不了一味平乐传统盐水花生。无论是“香”还是“鲜”类馅芯,都肯定要放平乐盐水花生,即用木棒子或者酒瓶轻轻地将炒花生压成颗粒就行了,而不是碾成细腻的花生粉。这样,使整个菜包入口时,既有香芋粉松,兼有糯米软糯,又有花生颗粒惬意的嚼劲。
  平乐盐水花生香脆酥松,口感极佳,是菜包馅芯必需配料。平乐盐水花生虽不油炸,却能异常香脆酥松。其中的奥妙是冷放盐水。花生炒干后,体内是干燥紧缩的,当冷盐水入锅后,剧烈高温下的盐水瞬间沸腾,并迅速渗入花生体内。当地人利用了热胀冷缩原理,在这冷热交汇中,炒制成香脆酥松的盐水花生。

  菜包好吃讲究多
  酿制菜包,平乐俗称“打菜包”。打菜包,程序繁琐,工艺要求高。先得煮好一锅有香芋的糯米饭,把炒好的盐水花生碾成颗粒。把猪肉剁成末,放在锅里炒,炒到肥肉滋滋冒油,瘦肉熟透偏黄。然后,将花生颗粒、葱蒜、香芋糯米饭、肉末或者小虾米拌在一起,撒上一些细盐,放入铁锅混合加热,小火煸炒,炒至肉末出油,就成了待酿的菜包馅芯了。
  打菜包是个精细活。先选好一张较大的菜叶平铺手心,另择两张较小菜叶,三张菜叶的叶尾相叠,做成一个较大的菜叶面,把一团馅芯放上。然后,把放在上面的两张菜叶对折,再把放在下面的一张菜叶尾卷起。这时,一只手压紧有馅芯的一头,另一只手拿住放在下面菜叶的另一端,迅速翻卷。最后,在菜包上扎个小孔,将菜叶茎轻轻塞入固定。这样,一个菜包酿便算完成了。
  打菜包的关键,就是压紧馅芯和最后将菜叶茎塞入固定这两道工序,否则菜包就会松散。在菜包烹饪时,一经翻炒,好端端的一锅菜包就成了“菜糊”了。
  当然,如果菜叶普遍大的,最好是用两张菜叶,两张菜叶靠一边直角交叉,将馅芯放上后,先把上面的菜叶两头对折,再把正面那张菜叶折起覆盖,其他工序照样。
  菜包做好后,烹饪菜包就显得简单了。或单纯焖熟,或肉汤生烫,风味都各有千秋。有条件的用骨头汤、鸡汤、鱼汤、螺蛳汤香炖。甚至喜欢麻辣的,搞一锅麻辣火锅菜包,在寒冷的冬天,一边烘着炉火,一边品尝麻辣菜包,那味道既有麻辣的酣畅淋漓,也有菜包的芳香鲜美。
  
  浸染着乡愁的“妈妈菜”
  随着蔬菜种类、肉类品种增多,如今,平乐菜包的品种也推陈出新,形成各种各样的菜包种类。就菜叶而言,有春菜包,有猪婆菜包、油麻菜包、生菜包等。就菜包馅芯而言,有猪肉、羊肉、鸡肉、虾米、鱼肉馅等等。皆因个人喜好,都能做成自个满意的味道。
  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童年吃过的花生油渣糯米馅菜包。那时的菜包味道,是浸透着乡愁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于是,平乐人把菜包称为“妈妈菜”。
  在童年的记忆里,种春菜,捞虾米,打菜包,都是母亲、姐姐做的。家里有没有菜包吃,母亲、姐姐说了算。只要她们起了心思,那一定能成。因为,一是当时配料很缺乏。糯米、油渣、花生、虾米等等,都不是现成的,要靠平时准备和积攒,有的自家没有,还得去邻家借。比如糯米当时就不是每家都有,幸好当时农村邻里关系特别好,相互借些小东西,似乎不是什么令人尴尬的事。二是当时农村生产队都是集体工,起早贪黑的,等收工回来,已经是天黑,再做菜包恐怕是来不及了。不过,只要是她们决定要做,那也是有办法的。
  每次决定做这道菜的那天,母亲就会叮嘱我们放学回家,先煮好香芋糯米饭,剥好花生,摘回菜叶等等。待母亲和姐姐收工回来后,就开始做馅芯,打菜包,煮菜包,不到一个小时,一大锅菜包就做好了。
  小时候,家里打菜包,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可以先品尝菜包馅或者生吃菜包。那时,菜包馅芯一出,我们就再也按捺不住了,伸手就是一抓。这时,母亲常常佯怒呵止:“洗手,先去洗手!”。母亲知道我们馋,以后每次做菜包时,都会先给我们一小团,说的是让我们看看咸味是否适合。其实,那一小团更加勾起我们馋意,直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那时,家里打菜包,一次就做一大筐,放开肚子都吃不完,剩下的第二天当早餐吃,菜包就更够味。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吃上这一既好吃又管饱的菜包大餐,怎不叫人终生难忘?
  转眼间,数十年过去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天翻地覆变化,餐桌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人们从吃饱,到吃好。从吃精细,到吃奇特、吃差异。珍馐佳肴,山珍海味……而当人们满世界地寻找着,能满足自己味蕾需要的美食时,突然发现原来最好吃的莫过于简单而纯粹的家乡味道。
  然而,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于是,远去归来的游子回到家乡,一定得吃一锅浸染着乡愁的“妈妈菜”。其实,他们都知道,吃菜包不仅仅是依恋菜包的芳香和鲜美,更因为菜包蕴含着妈妈的温情和爱意。每当吃菜包时,总会惦记起母亲做菜包时忙碌的身影;回想起了一边看母亲打菜包,一边流着馋涎的孩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