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公益广告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热点

04版:读桂·社会

05版:读桂·社会

06版:读桂·社会

07版:八桂热点

08版:国内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聚焦中国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风物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1月15日

网友们纷纷晒出春节回家计划

回家过年
向着团圆的方向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15日     
  随着龙年春节的临近,回家过年又成为了朋友圈里网友们的热门话题。不少在外地漂泊的桂林游子已开始规划行程,购买车票。一些在桂林打拼的异乡人,也开始着手购置礼物回家时带给家人。而对于那些在桂林生活多年,已将桂林视为第二故乡的新市民来说,他们或选择留在桂林欢度新春,或邀请远在他乡的家人来桂林过年。每个人的选择虽不同,但回家过年的喜悦和期待都是温馨的。

  ●外地游子归心似箭
  “我已经2年没有回家了,最牵挂的还是家中的父母。”在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桂林人郭述祥说,2022年大学毕业后他就留在上海打拼,这两年因为各种原因都是在上海过年,今年他早早关注了返乡的火车票,在手机上设置闹钟提醒以便及时抢票。
  “这两年留在上海最主要的还是工作原因。”郭述祥说,2023年春节,他因为刚步入社会不久,应对职场和工作上的问题已经让他精疲力竭,考虑到回家过年路途遥远,来回奔波太疲惫,最后他跟父母商量决定原地过年。
  “除夕那天晚上,我自己在出租屋里做了些菜,跟家里人打着视频电话一起过年。”郭述祥说,虽然在视频里父母很高兴,但是除夕夜全家团聚的感觉不可替代,细心的他还是看出了父母眼中的期盼。
  今年6月份,郭述祥的母亲来到上海看望他,这次团聚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家过年的决心。“虽然这两年在上海也交到了不少朋友,但是亲人的陪伴还是不可或缺的。”郭述祥说,身处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每当工作上、生活中受挫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郭述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划回家的行程,决心不让任何工作上的琐事妨碍回家的脚步。“今年无论如何,我都要回家与父母团聚。”郭述祥坚定地说,“作为子女,过年回家陪陪父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郭述祥已经计划好了买给父母的礼物,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小小的心意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感激。“我爸喜欢喝茶,给他准备了两盒很好的红茶,给我妈准备了一件羽绒服,其实父母根本不在意我们带什么礼物回去,只要人回去他们就很高兴了。”他期待着这个春节能够给家人带去更多的欢笑和温馨。

  ●在桂林的外地人思乡心切
  “回苏州的车票已经买好了,等答辩完就可以回家了。”桂林一所大学的研三在读生管超告诉记者,近半年多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论文的准备中,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个家,长时间的资料搜索和论文修改让他显得有些疲惫。
  “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带我去苏州的各种园林游玩,那些精致的小桥流水,让我感觉像走进了画里,这也是我研究生专业选择了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管超说,他打算在今年毕业后,回到苏州找一份建筑设计师的工作。
  与此同时,管超的舍友和同学已经在讨论答辩结束后的计划。有人提议答辩完毕后在桂林游玩几天,放松庆祝一下。但对管超而言,尽管桂林的风光很美,但是对家人的眷恋还是更胜一筹,他打算在答辩完成后马上回家。
  “我最挂念的首先是父母,然后就是我们家那只陪我一起长大的宠物狗。”管超告诉记者,他家的宠物狗名叫“白露”,是一只忠诚可爱的边境牧羊犬。对于管超而言,“白露”不仅仅是一只宠物,更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亲密伙伴,也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管超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家乡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对他而言,这个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在他的心里,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新市民”把桂林当成自己的家
  决定今年留在桂林过年后,申先生还是长舒了一口气。申先生的孩子今年正好高考,由于学业紧张难得放个假,他想给孩子好好休息一下。“老家只剩下一位老人了,现在跟着老大在永州市区住着。”申先生说,他一共有三兄弟,他是最小的一个,大哥留在老家,二哥在上海打拼,而他很早就来到了桂林发展。
  2007年申先生的孩子刚满一岁的时候,他就跟妻子带着孩子从湖南永州的老家来到桂林打工。“从小在课本上就读到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当年我们那边有蛮多人都是亲戚介绍来桂林打工,现在也有不少人在桂林安家了。” 申先生说,刚来桂林打工的时候,一家三口人在叠彩区九华路那边租了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
  申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刚来桂林的时候,因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他就托朋友在工地上找了份扎钢筋的活。“扎钢筋看起来轻松,其实干起来很辛苦,刚开始手还不熟练的时候,速度远远比不上别人,而且蹲久点我就很难受。申先生说,当时每天下班都是筋疲力尽,但一想到回到出租屋妻子儿子都在等他回来吃饭,心里头还是十分温暖,他说:“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后来经过努力,申先生在桂林建筑行业里成了一个小承包商,不再需要没日没夜地往工地上跑。2012年孩子读小学后,在学校旁边的小区买了一套面积稍微大一点的二手房,一家三口人也算正式在桂林有个安稳的家了,今年过年就在这里与亲人们团聚。
  这些年来,申先生在桂林结识了许多朋友,孩子也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桂林美丽的山水、独特的文化和温暖的人际关系,逐渐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他来说,桂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记者 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