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读桂·热点

04版:读桂·关注

05版:读桂·关注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版:读桂·社会

09版:国内关注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关注杭州亚运会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09月19日

一期专题片让临桂词派“破圈”

听文学院教授聊聊
“中国最后的古典词派”

桂林晚报      2023年09月19日     

  莫道才教授。
  前不久,广西电视台系列专题片《广西故事》中,播出了一期以“临桂词派”为主题的节目。节目播出后,在桂林市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不少人纷纷感慨,原来桂林还有这样一个享誉晚清词坛的文学流派。
  临桂词派是一个怎样的文学流派?这一词派为何会诞生?它的存在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日前,记者采访了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故事》之《临桂词派》的学术顾问莫道才,请他来聊聊中国古典文学的绝唱——临桂词派。
  记者:何为临桂词派?
  莫道才:临桂词派是清末词的流派之一。近代词学家蔡蒿云在《柯亭词论·清词三期》中提道:“清词派别,可分三期。浙西派与阳羡派同时。……此第一期也。常州派倡自张皋文,……此第二期也。第三期词派,创自王半塘,叶遐庵戏呼为桂派,予亦姑以桂派名之。……此派最晚出,以立意为体,故词格颇高。以守律为用,故词法颇严。今世词学正宗,惟有此派。馀皆少所树立,不能成派。”
  清代词派分了三个时期,浙西词派、阳羡词派为第一期,常州词派为第二期,临桂词派是继前两个词派后出现的第三个词派。这一词派被蔡蒿云评为“今世词学正宗”,可见其地位之高。
  临桂词派又被称为粤西词派、桂派,是晚清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古典词派,可以称之为古典文学的“绝唱”。临桂词派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是广西最能写入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流派,也是广西传统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用地域来命名的词派。
  记者:临桂词派是如何诞生的?因何而得名?这一文学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莫道才:临桂词派的诞生与“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的王鹏运有着莫大的关系。王鹏运生于1850年,是广西临桂人,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半僧、鹜翁、半塘僧鹜。晚清时,“临桂”指的是现在的桂林市,并非我们如今所说的临桂区。
  虽然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如果王鹏运一直生活在桂林,他和临桂词派很难有很大影响。同治九年(1870年),王鹏运中了举人,上京赴考,此后便在北京等外地做官。他先后担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江西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等。他直言敢谏,忧国忧民,心系国家安危。
  在京为官期间,王鹏运受到清代诗人、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乡龙继栋的引荐,参加了以广西籍官员文士为中心的文学组织“觅句堂”,展示了他极高的创作才华。之后,他又数举词社,吟咏唱和,聚集了刘福姚、邓鸿荃、文廷式、宋育仁等一批志同道合的词人,形成了风格相近的词学流派。
  除了王鹏运之外,临桂词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况周颐、朱祖谋、郑文焯等人,其中,况周颐同为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况周颐进京赴考,之后与王鹏运结识,二人朝夕唱和。因为王鹏运与况周颐的词学造诣很高,影响最大,为这一词派中的核心人物,二人又都来自临桂,“临桂词派”也由此而得名。
  记者:临桂词派的词论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莫道才:临桂词派在词学理论方面,提出了“重、拙、大”的创作标准:“深之于重,闳之于大,约之于拙”。“重、拙、大”包括了创作态度、作品内容和表现方法三个方面。
  “重”,就是沉着,用遒劲的笔力表现深厚的思想内容,主要在气格,不在字句;表现方法要“拙”,即自然、真切、恰如其分;作品内容要“大”,即生活基础要深厚,题材重大,寄托深沉。
  这个创作标准最早由王鹏运提出,之后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进行了总结。提出这一标准,与时局密不可分。在王鹏运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逐步把中国殖民地化和中国人民日益觉醒反抗的时代。他的一生,正值民族矛盾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之时。国家多难,民生多艰,变法和守旧的斗争此消彼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鹏运认为,文人写词不能局限于花前月下、无病呻吟,应当要有对国家、社会的思考,要将个人命运同家国命运联系起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因此他的词作也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等“临桂词派”的词人滞留在京城,避居宣武门外的“四印斋”。都门残破,满目疮痍,于是三人相约每夕拈一二调填词,以排遣抑郁。当时几人共写下了数百首词,后整编为《庚子秋词》。
  记者:《庚子秋词》为何有“词史”盛誉?
  莫道才:如果说杜甫是“以诗写史”,那么《庚子秋词》就是“以词写史”。《庚子秋词》用数百首词来记录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这一段史实,这也是这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最重要价值。
  《庚子秋词》突破了传统的软媚词风,感时抚事,以词为史,内容丰富。词人以愤激的感情,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罪行,痛斥了慈禧等人的卖国行径,同时反复抒写了一个重要内容——报国无门的忧愤和乡关之思。
  《庚子秋词》将封建王朝解体前危机四伏的时局记录了下来,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清廷的腐朽,几乎触及到庚子事变的各个方面,具有“庚子实录”的性质,也使之具有了词史的性质和规模。像这样用词的形式迅速及时地对重大政治事件作出反响和抗争,且达200余首之多,自南宋辛弃疾以来,是很少见的。
  记者:临桂词派为何能产生较大影响?
  莫道才:一个词派要产生影响,应当有代表词人和代表作品。临桂词派的代表人物均有各自的作品集,而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中国人已经麻木不仁,但王鹏运、况周颐他们没有这样。他们通过词作将时局和自己的思考记录了下来,关怀时事,关怀苍生,看到了国家的衰败,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忧虑。
  临桂词派除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外,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古籍刊印整理工作。王鹏运刊刻了《四印斋所刻词》,选录了南唐冯延巳,宋代苏轼、贺铸、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姜夔,金代蔡松年,元代白朴等人的词。之后,他又汇刻了《宋元三十一家词》,补充收录了31位词人的作品,附入《四印斋所刻词》中。此书的刊刻,对历代名家词集的传播,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
  记者:临桂词派对今天的桂林文坛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启发?
  莫道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最后一缕光彩,临桂词派提升了桂林在全国的文化地位和影响。
  我们也能从临桂词派中得到启发,桂林当代文学要走向全国,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有一批有共同特征的作家、更要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和作品。还要有理论著作,以及集成式的作品库。
  我们常说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很多桂林人其实对临桂词派了解甚少。桂林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可以学习江浙的文化工程建设,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代作品文集集成出版,整理出版一套《桂林文库》,宣传桂林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桂林的文化自信。
  记者唐霁云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