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马肉米粉制作技艺:
传承百年的“舌尖记忆”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14日

马肉米粉有大小两种不同的规格,左为“传统小马肉”。

顾客在又益轩用餐。

位于太平路的又益轩,是桂林目前为数不多仍在经营马肉米粉的店铺。
在桂林,米粉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特色美食,遍布街头巷尾的米粉店也体现出米粉在桂林的重要地位。桂林米粉品种多样,除了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干拌卤菜粉和鲜香的汤粉,还有马肉米粉等特色品种。
马肉米粉在桂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批忠实的顾客,目前桂林仍坚持做马肉米粉的粉店已屈指可数。近日,记者联系到桂林马肉米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红玲,听她聊聊马肉米粉的故事。
■速览
非遗简介:自秦始皇开凿灵渠之后,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桂林米粉是中原饮食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在兴安地域结合的结果。明清时期,桂林米粉在整个桂林地域发展得相当普遍。
桂林马肉米粉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城里有名的店家有会仙楼、又益轩、义利居、艳香居等十多家,至今老字号的马肉米粉店只有“又益轩”。
马肉米粉营养丰富,马肉有补中益气、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贫血,同时还能加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马肉米粉味道独特,吃法独具特色,做法也颇为讲究,一碗粉里有腌马肉、腊马肉、马血肠、板肠等食材。
探“店”地址:秀峰区太平路18号又益轩桂林米粉
主讲人:桂林马肉米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红玲
■传承
起源于百年前的马肉米粉
去年年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公布了一批广西非遗美食体验店名单,桂林共有14家餐饮店入选,“又益轩”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又益轩,“老桂林”几乎都知道,这家粉店以经营马肉米粉而被市民熟知。
又益轩店铺位于太平路18号,店铺装潢是古色古香的中式风格,门头招牌上写有“百年老店”的字样,店门两边还挂着“桂林独家传统马肉米粉”的牌子。
走进店里,墙上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展示着旧时的城市风光,也向食客诉说着这家店已经走过悠长的岁月。
按照专家学者的推断,桂林米粉起源于秦代修凿灵渠的将士军营,是中原饮食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在兴安地域结合的结果。明清时期,在制作上得到不断发展的桂林米粉成为了桂北饮食文化中的主流。
桂林米粉历经千年的发展,口味衍生出10多种。记者在又益轩的菜单中看到,店里出售的有马肉米粉、卤菜粉、汤菜粉、牛腩粉、三鲜煮粉、酸辣煮粉、炒粉等口味,其中“特色米粉”一栏中又专门列出了“传统小马肉”“老四样米粉”等口味。
据苏红玲介绍,“老四样”指的是卤菜粉、原汤粉、牛腩粉和马肉粉,承载了老一辈桂林人最津津乐道的美好记忆。又益轩不仅至今都保留着前三种米粉,在马肉米粉的制作上更是不落人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马肉米粉如今已经成为了“镇店一绝”。
据了解,马肉米粉是桂林传统的风味米粉之一,民间流传有“不吃马肉米粉,不知天下之美味”的佳话。此风味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最初见于街头小摊,其后相继设店经营,有会仙楼,又益轩,义利居,艳香居十多家,以又益轩最有名。
苏红玲介绍,第一代创始人李绍林是她的曾祖父,当时,李绍林是挑着担子经营桂林米粉。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桂林商铺繁华,出现了“五步一轩,十步一馆”的景象,1923年,苏红玲的外公李炳清在如今八桂大厦对面的位置开了一家店,取名为“又益轩”,意为“又多了一间餐馆”。
“我外公开店时,店里就经营着包括马肉米粉在内的桂林米粉,还有粥类。”苏红玲告诉记者,外公虽然是子承父业,但也在其他店里当过学徒,很喜欢摸索。“那时候桂林的马匹比较多,桂林人也吃马肉,外公就在曾祖父教授制作马肉米粉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完善配方,也尝试做起了马肉米粉。”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