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首届民间美食厨艺大赛 来了15位“草根”选手
敢向专业大厨“叫板”
他们的手艺活里有故事
桂林晚报
2023年03月20日

秦香荣(右)与女儿周虹霞制作松糕参赛。记者阳聃甫 摄

申旭与她制作的烧卖。 记者阳聃甫 摄
3月18日上午,桂林市首届民间美食厨艺大赛在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开赛。本次大赛由市餐饮烹饪协会主办,共70名选手报名,除了饭店、酒楼里的职业厨师,比赛还吸引了不少民间美食爱好者报名。赛场上,15名非专业的“草根”选手与职业厨师同台竞技,有的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些从家庭厨房里走出来的掌勺人,为何敢向职业厨师“叫板”?记者为此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美食故事。
秦香荣、周虹霞:
对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充满信心
秦香荣、周虹霞是一对母女,她们报名参加的是小吃组的比赛,准备制作的参赛菜品是松糕。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对名不见经传的母女,一举拿下了“桂林民间厨艺大师奖”。
其实,初站在赛场上时,秦香荣看着整齐排列的制式灶台,还有戴白帽、着白衣的专业厨师,这个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朴实妇女紧张不已,女儿周虹霞虽然也发怵,但还是安慰母亲,要相信家里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
“我们没受过专业培训,也不会什么特别的创新菜式,选择做松糕,因为它是我家里的传统味道。”秦香荣说,小时候,自己只要看到家里火房蒸汽缭绕,就知道马上能吃到妈妈做的松糕了。她清楚地记得妈妈做松糕时的身姿:先在土灶上烧一大锅水,然后把糯米粉、猪肉、芋头、葱花等原料分别装进七八个小碗里,接着把原料铺满模具,撒上胡椒粉,大火送进笼屉蒸熟之后,再铺上新的一层。这样重复三四次,层次分明的松糕才算完成。
“传统小吃都喜欢讨个好彩头,‘糕’与‘高’同音,所以这样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松糕象征着步步高升。”对秦香荣而言,母亲制作的松糕始终与喜事绑在一起,在村里,不管谁家进新房、办喜酒,在村宴上一定会有这道点心作为压阵,而母亲因为手艺好,也几乎成了村里松糕的“代言人”,左邻右舍每逢喜事都会请母亲帮忙制作。
母亲做松糕的手艺,获得了邻里乡间的认可,自然而然就传到了秦香荣的手里,并再由秦香荣教给女儿周虹霞。
有趣的是,周虹霞也重复着秦香荣的经历。她说,自己从小看着母亲做松糕长大,耳濡目染也跟着学习了这门家传手艺。
随着时间推移,母女俩的松糕不再局限于逢年过节,去年年底,母女俩一起开起了“秦妈松糕”这个家庭小店,将传统的老桂林味道带出了小村子。
周虹霞说,报名参赛前,她也在犹豫,自己和母亲从没学过烹饪,可以吗?
但是,看着母亲制作松糕的模具因为常年的操作已被“盘”得锃光瓦亮,想着松糕是外婆手里传下来的家庭手艺,周虹霞突然信心倍增,决定参赛。
出于对家传手艺的信心,在赛场上,她们调整好心情,顺利完成现场烹饪,最终获奖。
“能得奖我们很高兴。”周虹霞说,能让外婆的技术得到肯定,就是她们最大的收获。
申旭:
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助我站上赛场
申旭也是大赛小吃组的参赛选手。她说,自己过去是从事房地产的相关工作,去年11月才转行开起了早餐店,主要制作和售卖面点。“之所以有信心开店,还敢来参赛,单纯因为我从小就酷爱面食,有事没事就在家自己做,有经验。”
申旭的参赛作品是她店里最受欢迎的烧卖,并且获得了大赛“桂林民间厨艺大厨奖”。
回忆过去这小半年,自己从转行到拿奖,申旭百感交集。她说,当初自己和家人说要开餐饮店时,父母被吓了一跳,并且担心,女儿从没接触过餐饮,这次转行跨度是不是太大了?
“好在,他们看到我是真的努力在学习面点、开店技术后,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从小店的选址,菜单的设置,甚至是口味配方的调整,申旭和家人一起努力。“父母虽然都不是厨艺专家,但实实在在是两位‘情报大师’,他们在买菜、散步的间隙找街坊邻居聊口味喜好,回来和我讨论配方改良,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拿申旭店里最受欢迎的烧卖来说,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口味。轻薄的面皮包裹上糯米内馅,再用胡萝卜、腊肉火腿、干豆角、剁椒等辅料调味,丰富的味道让顾客食指大动。每天下午,申旭都要在店里提前准备第二天的包点,申旭的手法越来越熟练,包点总被顾客“一扫光”。
在得知市里要举行民间美食大赛之后,申旭果断选择报名参加,父母照例又成了她的参谋,建议她可用统一的花瓶形状做造型、摆盘时用竹叶搭配……
“这次参赛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能在比赛中获奖,离不开家人的帮助和支持。”申旭说,报名前也犹豫过,参赛是不是有些不自量力,但想到比赛是扩宽视野、交流学习的绝佳平台,自己还有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申旭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很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让我有底气走上赛场展示自己。”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