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书香时光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15日
□诸葛保满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识字不多,不过他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书香时光。这是父亲精神生活的美好世界,更是陪伴子女读书学习的特殊纽带。
父亲的童年很苦,由于祖父早逝,只好跟着残疾的祖母东家一餐、西家一餐长大,不到九岁就去当了童工,没有机会踏进学堂半步,也没有机会接触书本。直至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参加了识字班,认识了为数不多的汉字。
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已是年过五旬的农家汉子,整天跟泥巴打交道。每当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的时候,把农务打理好的父亲也会凑过来,翻开我暂时不用的语文或者历史、地理等课本一页页阅读,遇上不认识的字,要么问我,要么查字典,那神情像极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学子。母亲常在一旁说:“到底是儿子在读书,还是你在读书呢?”此时的父亲总是一手捧着书本,一手挠着斑白的头发嬉笑着说:“一份学费两人用,多划算。”那时候的我,不知道父亲读我的课本收获了什么,但在父亲的陪伴之下,我看书和写作业更认真了,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在全班前列。
初中毕业,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到离家百里之外的城市念书。父亲偶尔给我来信,每次来信都像统一模板似的。开头是“见字如面,家中安好,吾儿勿念”的典雅之句,接下来则告诉我家里给我汇了多少伙食费,并罗列凑够这笔伙食费卖了多少谷子、鸡鸭或者蛋之类的。父亲遇上写不出的字,就在信笺中夹杂实物。如有一次卖了板栗给我寄的生活费,则在信笺中夹带着一片干枯的板栗树叶,文风在文雅与俚俗之间随意切换。不知是否是血脉相承的缘故,父亲这些在别人看来很难读懂的来信,我却能够心领神会,体会得到父亲卖了物品换钱给我寄生活费的自豪,体会得到父亲落笔时为了凑字拼句时抓耳挠腮的窘迫,更体会得到父亲要我珍惜难得时光好好读书的谆谆教诲。
晚年的父亲更喜欢与书相伴,每次回家探望,我都看见父亲的床头总是放着我给他带回家的报纸或者书刊。翻开书刊的内页,可见父亲对一些生字进行注解,字迹歪斜,语句也有些不通,书刊页面不够,父亲还用纸张写好夹在其中。捧着这些被父亲越读越“厚”的书刊,我没有任何理由笑话父亲,因为这是父亲对文章的个人见解,是父亲打发农闲时光的方式,是父亲最愉悦的精神生活。父亲这份时时处处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书香时光陪伴了我的童年,帮助我养成了闲暇时间读书、写作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