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事

04版:悦读

返回 2025年05月31日

我的端午情节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31日     
  □蒋志富

  我对端午的记忆始于哪年,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的端午,满满的都是粽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尚穷,粽子的馅料极为单一,只有红豆,吃起来味道寡淡,难以满足小小味蕾对美食的渴望。后来,日子渐好,有了白糖蘸着,粽子的滋味才多了几分甜蜜。那时的端午,于我心中并没多少节日的成分,反倒觉得它让母亲太过辛苦。为让我们能吃上粽子,母亲总是提前两天就开始忙碌,精心泡好糯米和红豆,仔细洗净粽叶。节前一天,她把稻草烧成灰,滤去杂质倒入糯米中;将红豆炒熟,撒上盐,接着专注地包粽子,一忙就是大半天。那时的我只能在一旁看着,帮不上半点忙。最辛苦的还是煮粽子,需煮上一整夜。这时节雨水多,柴火潮湿难燃,火候又不能太大,母亲只好守在灶旁,整夜未曾合眼。她的身影,在跳跃的火光中显得那样疲惫,却又那样坚定。所以,年幼的我对端午着实有着几分抵触,觉得它没什么过法,不过是让母亲受累罢了。
  上了初中,老师的讲述为我的认知打开了新的窗口。我第一次知道,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紧密相关。屈原为救楚于危亡,不惜以投江的壮烈方式,警醒楚王,以国家和百姓为重,切勿听信小人谗言。人们为不让屈原的身体被江鱼吞噬,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自此,在我懵懂的心里,开始粗浅地领悟到“爱国”二字的分量,屈原的名字也在我的心底发芽。
  师范求学时光,是我与端午文化深度交融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屈原《离骚》《九歌》《天问》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这位伟大诗人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尤其是他留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千古名句,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他那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以及坚持真理、不屈不挠、不忘初心的高尚品质。自此,端午节在我心中,不再仅是一个与粽子有关的节日,俨然成为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
  工作后,我的生活如粽子的馅料和形状逐渐丰富起来,端午的维度也不断拓展和深化。我最初在大圩镇工作,在那里,我目睹了端午节热闹非凡的赛龙舟盛况。宽阔的漓江水面,各船队如离弦之箭,齐心协力、奋力划桨;整齐的号子声、激昂的鼓声交织在一起,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深刻领悟到端午所蕴含的团结奋进的可贵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不仅是赛场上的制胜法宝,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成家后,端午又为我带来新的惊喜。每至端午,家家门前挂起艾草和菖蒲,有的还撒上雄黄。起初我并不晓其深意,只是随大流跟着做。直到隔壁热心大妈为我解惑才明白,这个时节蚊虫滋生、细菌繁殖旺盛,挂艾草菖蒲、撒雄黄,实则是为祛虫驱邪、杀菌防病。从此,端午在我心中,又多了一份“卫生安康”的温馨寓意,原来“端午安康”的祝福蕴含着如此质朴的祈愿。
  2009年,端午节开始拥有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坐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从此,端午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情感,向世界人民自豪地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在国家倡导推行下,端午节与其它重大传统节日一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固化”成“我们的节日”。去年端午节,我有幸参与了县里举办的端午主题实践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包粽子,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那一刻,我的眼里,端午节俨然化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人人都在其中分享喜悦。
  粽叶飘香间,我们品味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传承千年的精神;纪念的不只是屈原,更是永恒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