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县区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时评

06版:时事

07版:时事

08版:发现桂林

返回 2025年03月24日

差异化考核 为担当者担当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24日     
  □尹之口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探索出一条干部考核的新路径——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化干部评估模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在传统干部考核中,存在着指标笼统、标准模糊、重形式轻实绩等问题。有的地方将经济发展指标简单等同于干部能力,导致基层盲目追求GDP增速;有的部门以“台账厚度”论英雄,助长了形式主义歪风。此类考核机制下,干部的个性化贡献难以体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被“一刀切”“大锅饭”消磨。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让党员干部既“敢担当”又“善作为”,既“干得好”又“考得准”,考验着干部管理的智慧。差异化考核,需要锚定考准、考实。南宁市探索的差异化评价体系,为破解干部动力不足、政绩观偏差等问题提供了生动实践。
  差异化考核,不是简单因人而异,还应该因岗而异、因事而异。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考不准则干不实。将差异化考核作为破题之钥,为不同岗位量身定制考核指标,当“德、能、勤、绩、廉”等共性指标,与“领导能力”“专业素养”“发展成效”等个性指标深度融合,干部的能力图谱便愈发清晰起来。这种既考“显绩”更重“潜绩”的机制,推动干部从“数据报表”转向“发展实效”,从“应付检查”转向“谋划长远”。
  差异化考核,考的不只是干事者的能力和业绩,也考管理者的眼力和脚力。考核的精准性,既取决于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更依赖于考核方式的穿透力。将考核场景从会议室搬到工作现场,从查阅台账转为实地问效,能零距离考察出干部在工作中啃“硬骨头”的具体表现。从“纸上考核”到“现场考事”,能让“躺平式干部”无处遁形,让实干型干部脱颖而出。
  差异化考核,不能为考而考,更要为干部敢为善为增加底气。考核的生命力在于结果运用,既要“压担子”,也需“卸包袱”。因此,考核的差异化要区分失误与失职、为公与谋私、可控与故意,具备相应的容错机制,形成“包容试错、鼓励担当”的导向,打消干部“干多错多”的顾虑,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生态。这样的考核,才能既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惰性循环,更释放出“为担当者担当”的强烈信号。
  面向未来,差异化考核仍需不断探索深化,让“精准画像”更科学、“容错空间”更温暖、“激励效应”更持久。让“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成为考核的重要标尺,就能锻造出更多“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真正摸着良心干事业的干部。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