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构建
桂林日报
2025年02月14日
□李赫伟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长治久安。随着社会发展,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逐渐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各环节。志愿服务以其自愿性、公益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基层服务中的缺憾,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强化构建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对于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合机制
一是构建需求对接机制。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和多样化的群众需求,建立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对接机制是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关键。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应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居民在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并分类整理和动态更新需求信息。志愿服务组织应及时掌握需求信息,根据自身的服务宗旨、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坚持需求导向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确保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基层社会治理需求。
二是构建资源整合机制。志愿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人、财、物资源,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是融合机制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实现志愿者资源的合理调配。此外,还可以盘活社区原有的场地、设备等物力资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是构建信息共享机制。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实现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充分提升志愿服务质效。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应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动态、需求信息和志愿服务项目内容。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难点,及时优化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志愿者可以在平台上反馈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居民的意见建议,为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构建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精神激励层面,通过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证书等方式,对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在物质激励层面,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补贴和福利,如交通补贴、餐饮补贴、保险保障等,解决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此外,还可以通过积分兑换、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等方式,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是构建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持续健全完善志愿者系统培训课程,为志愿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志愿服务基础知识、沟通技巧、应急救援知识、专业技能等。同时,根据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和服务领域,辅以特色志愿服务培训课程。
三是构建权益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明确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一方面,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时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赔偿。另一方面,加强对志愿者的法律保护,明确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因正当行为造成的损害不承担法律责任。同步完善志愿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纠纷,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基层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同样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的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专业服务。社区居民应强化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共同推动社区发展。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形成政府、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构建服务模式创新机制。志愿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变化,志愿服务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开展“志愿服务+专业服务”模式,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推行“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模式,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的全过程,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是构建监督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是保障志愿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注册、信息公开、年度检查等制度,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评估机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志愿服务组织,作为项目调整和改进的依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志愿服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提高评估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