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监督助力交出生态环保高分答卷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09日

开展“小切口”地方立法工作,被全国人大《法制工作简报》专题刊发,打造了地方立法工作“桂林样板”。图为大圩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立法相关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雁山区人大代表开展保护漓江活动。(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开展“两个保护”人大监督工作,入选全国人大环资工作先进典型案例,打造了人大监督工作“桂林样板”。(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本报记者 陈娟
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领域各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桂林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桂林水环境质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前十,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连续三年等级为优……桂林生态环境保护又一次交出高分答卷。这是全市上下统一认识和自觉行动的成果,也是市人大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最严监督的体现。
近年来,桂林在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与时俱进的同时,监督法律法规实施的轨迹亦在同步延伸。按照桂林市委关于用最严举措保护桂林生态环境的部署要求,桂林市人大常委会研究部署、统筹安排并成立了“生态环保的最严监督”工作专班,制定了“两个保护”专项监督工作计划,大到整个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小到桂林山水一砂一石的保护,都被列为人大监督的重要事项。
同时,桂林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作出决定或决议,专题视察,听取和审议政府及法院、检察院等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调研,代表建议督办,地方立法等方式,开展与生态环保领域相关的人大工作近百次。
2022年4月22日,桂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漓江保护日”的决定》,将每年4月25日设为“漓江保护日”。两年多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在“漓江保护日”前后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桂林全市人民保护漓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桂林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还有监督方式的探索创新。以执法检查为例。多年来,如何突破听取主管部门汇报、考察“优质样板点”为主的传统监督手段局限,避免“只晒成绩、避谈问题”?而破解这些监督瓶颈,正是近年来人大生态环保执法检查着力探索的方向。2023年采取“人大+审计”联动监督新模式,将审计监督的专业性和人大监督的权威性有机结合,督促相关部门对审计专项工作报告中发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实现了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共同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在设立“人大代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员”的同时,制定人大代表生态环境保护履职制度,目前全市已经推选60名人大代表监督员,积极履行相关职责,参加各类环保活动。这些举措在广西各设区市人大中都是首次。
如果说法律是一把利剑,那么没有严格执行的法律只能是一把没有出鞘的剑。市人大常委会重点推行上下级人大联动监督,努力实现上下级人大之间的纵向互动,促进人大监督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受委托或协助上级人大开展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另一方面,联合或会同下级人大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最严监督工作。2022年和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高位推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促进相关问题加快解决,得到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肯定,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环资工作先进典型案例。
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还在“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上创新开发“数字漓江—人大监督”工作小程序,并单独设立“代表联络站、代表履职活动中心、代表履职服务中心、立法联系点”4个服务单元。漓江流域307个代表履职平台、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6576名各级人大代表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监督,反映发现的问题。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生态环保领域多点突破、全面发力的人大监督,以积极作为的自觉意识、主动履职的责任担当,书写了桂林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