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第28届葡萄学术研讨会在兴安召开
全国葡萄方面专家、企业和种植经营者代表500余人出席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27日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付秋红 王艳)夏日炎炎,巨峰葡萄醉人心田。兴安县溶江镇、严关镇等葡萄种植基地的多个品种葡萄陆续进入成熟期。走进果园,一串串晶莹紫润的葡萄挂满枝头,阵阵果香扑鼻而来,种植户穿梭在葡萄园中,忙着对成熟的葡萄进行采摘、装筐、搬运,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在葡萄成熟之际,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第28届葡萄学术研讨会在兴安县隆重召开。8月20日—22日,全国从事葡萄科研、生产、教学、流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和种植经营者代表500余人到兴安参观葡萄种植情况,并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
记者从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目前,全国葡萄种植面积达1057.7万亩,产量1537.8万吨,产值达1500亿元,是世界葡萄产量第一、种植面积第二、葡萄干产量第三、葡萄酒销量第九、葡萄酒产量第十五的国家。葡萄在我国水果生产中排列第四位,已成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者不可缺少的大宗水果。
广西是我国一年两熟葡萄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区,通过科技创新,广西已由传统葡萄种植次适宜区转变为特殊优势种植区,得到了全国同行业葡萄专家的高度认可。桂林不仅是广西农业大市,也是广西水果重要产区之一,素有“桂北粮仓”的美誉,水果、蔬菜、食用菌产量全区领先,葡萄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广西主要葡萄产区之一。
“兴安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巨峰葡萄,经历了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种植,从露地栽培到避雨栽培,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从粗放管理到优质高效标准化管理,从常规一年一收到一年两收、产期调节方向发展,葡萄产业不断优化,果品品质不断提升,产业效益不断提高。”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主任委员刘俊表示,面对葡萄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借助本次研讨会的交流成果,树立起创新发展新理念,把葡萄产业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事业之中,按照“生产、生态、生活”的要求,依托“品种、品质、品牌”战略,实现葡萄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为我国葡萄产业从大国走向强国而努力奋斗,为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广西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一直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多年来积极探索院地、厅院、科企合作模式,分别与11个设区市共建11个分院、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共建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包括兴安葡萄试验站),形成覆盖全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网络。此次研讨会后,我们希望继续与全国葡萄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推进葡萄产业发展。同时,希望兴安县继续发挥带头作用,以葡萄产业发展为重心,继续打造好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延伸兴安葡萄产业链,让兴安葡萄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广西农科院原院长、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副主任委员白先进说。
兴安县是“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素有“南方吐鲁番”之美誉。记者了解到,目前,兴安县有早、中、晚熟葡萄品种30多个,全县葡萄栽培面积近15万亩,年产量约37万吨,年产值约42亿元;2023年人均葡萄纯收入663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成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主要途径。202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7.77亿元,葡萄产业占比达38.4%。全县葡萄种植主要乡镇有5个,溶江镇为兴安县葡萄栽培面积最大的乡镇,栽培面积8.5万亩,占全县栽培总面积的62%。2024年,兴安制定了《兴安葡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确立162项标准,构建起从育苗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巨峰葡萄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和《兴安葡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规范》两项团体标准的实施,推动了兴安葡萄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巩固了兴安在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的领先地位。
“此次葡萄学术研讨会在兴安县成功举办,也为打响我们的葡萄品牌,推动兴安县葡萄走向全国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希望与天下果农、果商共享葡萄红利,共创美好未来,共同推动合作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共同推动兴安葡萄风行天下、果进万家。”兴安县委书记贲黄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