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黄毛坝村:葡萄“种”出的新农村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27日

漓江支流灵河流经黄茅坝村,灌溉着当地的葡萄园。 记者唐迅 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罗彩福 通讯员张华
“您好,您尽管放心下单,我家的葡萄是在黄茅坝种的,是‘吃’着漓江水长大的原生态优质葡萄。”8月20日,兴安县溶江镇一甲村委黄茅坝村的葡萄种植大户唐诚旺,向一位电话咨询的客户介绍自家葡萄,语气中难掩自豪。
当日唐诚旺和家人采摘了300多件、共1500多斤葡萄,打包销往全国各地。
唐诚旺家的40多亩葡萄地就在黄茅坝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桂林人提起黄茅坝村,都会竖起大拇指羡慕地赞一句:“那个专种葡萄的新农村,好厉害!”
每年从6月底开始,黄茅坝村的空气中就洋溢着葡萄的香甜气味,全村的数百亩葡萄陆续进入采摘期。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让人时刻都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在村西边,一大片葡萄园与茂盛的柳树林相连的地方,一条灌溉大渠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
“我们村的葡萄种得好,要感恩这条‘母亲渠’。”看着眼前清澈的渠水,一甲村委委员唐吉荣满含深情。
眼前的水渠是灵渠南渠。而该段渠水来源于闻名世界的漓江。
发源于猫儿山的漓江,众多溪流从山上一路南流,在兴安华江瑶族乡汇集成六垌河,经兴安县溶江镇龙源东田村附近,东纳黄柏江,西汇川江,于溶江镇千家村委盐铺老街附近实现三江合流,成为大溶江。大溶江在溶江镇境内蜿蜒流淌,在该镇灵河口与金石河、灵河(灵渠南渠自然河段)交汇汇入漓江,成为灌溉当地众多良田的母亲河。黄茅坝村正是漓江支流灵河流经的村庄之一。
时光回到1986年。得知广东市场葡萄受青睐,黄茅坝村的两户村民在全村率先尝试种植巨峰葡萄。此后数年,靠着优质的漓江水灌溉的葡萄为村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
“那时候,一个壮年男子辛苦一天,能挣到5元就不错了。而当时葡萄价格是1.4-1.5元/斤,一天能卖几十斤。”唐吉荣说,他是村里第一批种葡萄的农户之一,深切地感受到种葡萄的“甜”,“4亩葡萄年收入2000多元,做梦都是笑着的。”(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