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01日
□蒋玲(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今天带大家认识一种脑部疾病——颅内动脉瘤。它号称颅内“不定时炸弹”,听着都令人不寒而栗。人的脑子里为什么会长动脉瘤?这种疾病是否真的如此恐怖?这一切都要从这颗“炸弹”的“前世今生”说起……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壁上某些薄弱的部位由于血流长期冲击形成的一个凸起或者鼓包,因一般形态像气球一样的突出,形似“瘤”而得名。颅内动脉瘤并不是肿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5%,也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的最重要原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多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二、为什么会得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因素(如大脑动脉解剖和胚胎血管发育异常等)、后天性因素(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因素(如感染、创伤等)。
三、哪些人容易得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好发人群如下:家族中曾经有颅内动脉瘤病史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长期酗酒、大量吸烟者;长期精神紧张、睡眠障碍、偏头痛的患者;女性人群相对发病率较高,女性患病率约是男性的1.6倍。
四、颅内动脉瘤有什么症状?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很隐匿的疾病,在未破裂之前,大多数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部分动脉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可出现头痛、眼眶周痛、视力障碍、眼睑下垂、面瘫、抽搐、失语等症状。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可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热,甚至意识障碍。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视力减退、视野缩小,严重时会造成失明;以及血压上升、体温上升、胃肠出血和脑心综合征等。
五、颅内动脉瘤如何早期发现?
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苗头,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医学手段准确判断。比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等。条件具备、病情许可时应争取尽早行全脑DSA检查以确定出血原因和决定治疗方法、判断预后。
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主要有哪些危害?
颅内动脉瘤大多数情况是潜伏在体内,不破裂,无症状;但一旦破裂,也就意味着“炸弹”爆炸,会对人体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可能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概率为1%—2%,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30%,出过血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会大大增加,第二次破裂后的致死率可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可谓是“九死一生”。
七、如何治疗颅内动脉瘤?
目前,颅内动脉瘤主要治疗方式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旦发现颅内动脉瘤,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从而决定治疗方式。非手术治疗:防止出血或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镇静、抗癫痫,使患者保持安静,保持大便通畅,限制探视,避免情绪激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止脑血管痉挛等处理。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另一种是介入栓塞动脉瘤,二者各有优劣,具体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应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综合判断,应向专业的医生咨询。
八、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病因尚不明确,跟患者的很多个体因素相关,包括基因、遗传、外界因素等。对于有先天性因素如有家族动脉瘤病史的患者,从儿童时期就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以预防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应及时治愈创伤、感染,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减少对颅内压的影响,以避免动脉瘤破裂;对于40岁以上的中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一定要注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的摄入,同时要控制烟酒以减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脑血管壁的弹性从而诱发动脉瘤。
总结: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与肿瘤有天壤之别。虽然很危险,但不会像肿瘤那样需要放疗或化疗。颅内动脉瘤也是良性疾病,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不管是破裂的还是未破裂的动脉瘤,如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终身治愈,让这颗“不定时炸弹”变成一颗“哑弹”,所以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