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张秀珍:
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 百岁能烧柴火做饭
桂林日报
2024年06月25日

张秀珍老人。 记者刘菁 摄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黄威
在平乐县张家镇湖洋村,生活着一位名叫张秀珍的百岁老人。老人虽年逾百岁,但精神矍铄,言谈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6月17日记者来到湖洋村,当天下起了大雨,老人正在隔壁老房子里休息,看到记者一行到了家里,老人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到了儿子家。听说今天有人来给她“拍照”,老人家连忙检查起自己的穿着,笑着说:“随便穿的哦,没穿着好衣服。”
张秀珍出生于1924年1月16日,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她在家排行第二。在那个年代,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无奈将她“送人”做童养媳,以减轻家庭负担。然而,张奶奶并未因此屈服于命运,“我来到这里都有90年了。”张奶奶说,“来到这里之后,一直做工,做到做不动。”
虽然做工辛苦,好在夫妻俩勤奋。但好景不长,丈夫的意外去世,是张奶奶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1968年,丈夫的离世让她独自承担起抚养五个孩子的重任。“那时候大的要做事,小的要吃饭,在生产队的时候,工分才几分,米也少,钱就更莫讲了,我们只能相依为命。”张奶奶回想起那时候的苦日子,眼睛里都泛起了泪光。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带领孩子们一起劳作,挣取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为了多挣点钱,她甚至翻山越岭去挖药材,从天黑走到天亮,再从天亮走到天黑。“那个山很陡的,如果走错一步掉下去可能命就没了。”她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为家庭默默付出,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1980年,长大成人的孩子们一起凑钱建起了一座“新房”,也就是现在张奶奶住的“老房子”,这让家里人彻底告别了与亲戚挤在一起住的窘境。如今,在老房子的旁边,又建起了一幢新的三层小洋房,那是张奶奶的儿子陶培德一家的住所,方便就近照顾年迈的母亲。
“共产党好,现在样样有,生活条件好了。”这句话是采访时,老人家说得最多的话。对于张奶奶来说,能吃好穿好就已经很满足了。虽然年事已高,但张奶奶仍然保持着独立的生活习惯。陶培德告诉记者,虽然母亲年过百岁,但是现在仍然能自己煮饭、炒菜,还是用柴火来做的。“她只要能做一点,就不需要我们怎么去帮她,还是很靠自己的。”张奶奶告诉记者,只要还能做一点事,就不希望麻烦人。“早上有时候吃点油茶,她还喜欢吃肥肉和甜的东西。”陶培德说。
在与张奶奶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她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她特别喜欢照相。”陶培德说。当记者拿出拍好的照片给她看时,她不停地夸奖“拍得好”,并且感叹说:“你们现在生活好了,要多读书,我们那个时候都没有机会读书。”陶培德告诉记者,虽然母亲勤奋能干,但因为没读过书,所以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是张奶奶心中永远的遗憾。
陶培德说,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坚强,她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如今,陶培德一家继承了母亲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孝敬长辈、关爱家庭。他们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照顾好母亲的生活起居,让她安享晚年。
张秀珍老人用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