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实践路径
桂林日报
2024年05月08日
□安永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从实践路径来分析其现实可行性,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理论分析。
(一)牢固政治基石: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与民族发展的,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落实好主体责任,将民族工作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党的领导,针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
(二)夯实经济基础: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发展。首先,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多享受发展红利,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助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应政策倾斜,让少数民族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其次,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维,真正将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整合各个地区的优势,让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互协作,真正将全国各地的发展优势有效结合,实现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层面的优惠,补齐各民族的发展短板,确保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系牢文化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主要的还是构筑文化认同。首先,文化认同作为各族群众团结协作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将文化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不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依赖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其次,文化认同是需要与时俱进地向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历史的话题,更是一个时代的名词,要将文化认同与时代发展相衔接,不断将各族群众的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花园,融合各族群众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心理,更好地推动民族工作健康发展。
(四)推动命运共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成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保证民族工作健康发展,更好推动各民族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首先,各民族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区域的健康发展,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交流;其次,各级政府在相关民生政策方面,要多加引导与鼓励,从政策执行层面给予少数民族群众优惠;最后,要坚定不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巩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
[作者系中共桂林市委党校教师,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党校(行政院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现实路径研究(2023ZDDY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