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关注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

07版:发现桂林

08版:专题

前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4月23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支运行平稳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申铖)一季度,全国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87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近7万亿元,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这是记者从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介绍,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877亿元,同比下降2.3%。扣除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入库抬高基数、2023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今年形成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全国财政收入可比增长2.2%左右,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
  支出方面,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近7万亿元,同比增长2.9%。主要支出领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708亿元,增长3.7%;教育支出10436亿元,增长2.5%;城乡社区支出5614亿元,增长12.1%;农林水支出5185亿元,增长13.1%;住房保障支出2049亿元,增长7.8%。
  “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快预算下达和增发国债资金使用,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王东伟说。
  他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管理监督,把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内需、培育发展新动能、防范化解风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质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本报讯(记者周绍瑜)4月22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贯彻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听取今年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直面问题,奋起直追,全力以赴打好二季度“翻身仗”,为完成全年5%以上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回升向好。今年一季度,我市经济发展走势趋缓,要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加压奋进,抓好落实。
  会议强调,全市上下要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以非常办法、非常举措、非常力度抓经济,一个一个指标对照,全面梳理盘点潜在增长点,有针对性地攻坚薄弱环节,全力以赴把各项指标赶上来,打好稳增长“翻身仗”。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抓经济谋发展的能动性,对各自的指标任务主动认领、负责到底、包抓到底,做到不讲理由要成效、不要说法要做法、不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求实务实做实落实。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敢于担当负责,实打实解决一批难题、攻下一批项目、落地一批企业。要进一步狠抓落实,对于布置的工作、定下的事,要持续跟踪问效,主动破解难点堵点问题,确保抓出实效、抓出实绩、抓出成果。
  会议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紧盯目标任务,全力抓好重点工作。要全力以赴稳一产,推动农业稳产增效,稳住存量。要千方百计提二产,加强分类指导,“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着力做好本土优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和培育,常态化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想方设法帮助建筑业、房地产业止跌回暖。要多措并举促三产,深挖消费潜力,合理开展消费补贴等促销活动,提振涉旅消费。要坚持项目为王,重点解决资金难题,推动项目快速见效,招大引强,全力推动相关项目尽早落地,千方百计扩增量。要盘活闲置资产,做好经营性资产管理,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要做好统计工作,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预判,做到应统尽统,准确客观反映我市经济发展成效。
  会议传达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通报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意见。
  会议与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合并召开,市四家班子有关领导,市检察院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会上,荔浦、七星、恭城、临桂、平乐、兴安等县(市、区),市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交通局分别作表态发言。
我市谋划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将率先在阳朔开展试点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 通讯员刘威)4月18日,桂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智平台工作推进会在阳朔县召开。会议围绕如何推动桂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在阳朔县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建立区域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合作共识,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桂林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委常委、副市长韩学文参加会议。
  会议邀请了南宁市政府特聘专家、中创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委员会委员、北京九二二碳工场首席双碳官周薇,中创碳投首席双碳官孟兵站到会指导,认真总结我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取得的成绩,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同时,就数智平台推动桂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桂林地处湘桂黔交界地带,面向东盟,背对粤港澳大湾区,森林覆盖率达72%,拥有10多所早期从事生态产品研究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具有较好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和技术支撑。
广西职工互助
保障政策升级 住院补贴与抚恤金大幅提升   本报讯(记者陈娟 通讯员曾钧)随着2024年广西职工互助保障政策的全面升级,职工们在医疗保障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特别是新增每日50元住院补贴和每例身故1万元(原补助5000元)的抚恤金,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让广大职工深切感受到了政策的好处。
  2024年广西职工互助保障政策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增加”和“两个提高”四个方面,即增加了住院补贴和伤残补助,提高了身故抚恤和补助限额。主要内容如下:1.住院补贴:每住院1天额外给予50元补助,200元封顶。2.伤残补助:按1—10级伤残等级鉴定给予2000元—20000元不等的补助。3.身故抚恤:保障期内身故,抚恤金由5000元增加到10000元。4.最高补助:补助限额由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
  每日50元的住院补贴是今年政策升级的一大亮点。这项补贴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参保住院职工,确保了每一位住院职工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数据显示,仅一季度,桂林市就有2016人次享受到了这一新政策,共计发放补贴金额337200元。这些资金直接用于补助职工住院期间的费用支出,有效减轻了住院职工的经济负担。同时,这也标志着广西职工互助保障政策在住院补助方面的覆盖范围更广、补助力度更大,真正实现了对职工健康福祉的全方位保障。
  除了住院补贴,身故抚恤金也大幅增加,每例身故抚恤金从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1万元。在第一季度的实施中,共有39位身故职工的家属享受到了这一抚恤金政策,共计发放抚恤金39万元。与原有补助条款相比,这一政策全区多补助了一倍的金额,即19.5万元,为职工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
  “广西职工互助保障政策的升级,不仅是对职工健康福祉的高度重视,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少参保职工表示,期待自治区总工会能够继续深化职工互助保障工作,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保障服务,推动广西职工互助保障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桂林举办“世界读书日”
主题青年读书会   青春不负韶华,读书恰逢春光。4月20日,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共青团桂林市委员会联合共青团桂林铁路片区联学联建委员会、桂林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桂林市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等单位在新华书店象山书房开展青年读书会,60多名青年分享读书感悟,畅谈人生理想。
  活动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就桂林本土文化做了专题讲座,以独到的见解,生动地解读了桂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历史。青年们以书会友,畅谈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力量,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精神素养。记者陈娟 摄
□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系列访谈 围绕“五个新”目标主线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小城 ——访恭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代昌   □本报记者陈娟 通讯员李茂香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对于桂林来说,也是全面实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全市的中心工作是‘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恭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代昌表示,恭城将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突破、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新进展、产业发展的新成效、城市品位城市形象的新提升、社会民生的新改善“五个新”目标主线,加快推进恭城各项事业发展,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把广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对于恭城而言,贵广高铁实现了恭城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随着桂林至钟山高速公路的建设,恭城也将成为桂林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便捷通道。恭城将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主动作为,积极落实《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力争成为广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桥头堡。
  近年来,恭城围绕“稳农业、强工业、活商旅”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振兴。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数字”赋能产业,乡村振兴持续奋进,消费市场复苏回暖,文旅融合持续深入,旅游消费不断扩大,国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50.3%、44.8%。恭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竹山村荣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农文旅融合引领瑶乡乡村旅游蝶变”案例成功入选“2023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恭城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紧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这一主线,发挥自身优势,下好先手棋,围绕“稳农业、强工业、活商旅”总体工作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强工业增总量,加快推进工业振兴;聚力稳农业兴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扬优势增特色,做大做强油茶产业;聚力强功能提品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聚力生态强保护,守好恭城绿水青山。
  陈代昌表示,今年恭城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总体思路,用好恭城油茶“世界非遗”“桂林经典”两块金字招牌,聚焦油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高标准建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园,打造恭城油茶“非遗”体验胜地,发展油茶文旅融合项目,扶持壮大油茶原辅料种植(生产),抓好油茶产品研发、推广,实施恭城油茶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条例,让恭城油茶从民间美食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以瑶族风情为特色,以山川为基底、以茶江为脉络、以农田为景观、以村庄为点缀、以城镇为核心,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县城整体形象,建设“民族风情韵、山水田园美、栖居景中城”的宜居宜业宜游山水田园小城,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绽放异彩。
广西首个市级跨区域合作
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站成立   本报讯(记者陈静 通讯员唐云宽 魏敬斌)为破解退役军人人力人才资源、创业资源和就业岗位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粤桂退役军人区域就业合作质量,4月17日,桂林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珠海服务站共建协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珠海市举行。该服务站作为广西首个市级跨区域合作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站,将为在珠海的桂林籍退役军人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此次揭牌的桂林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珠海服务站是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探索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新模式,主要为桂林籍在珠海的退役军人提供职业规划、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开展市场分析、商业计划等创业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对接用人单位和创业资源,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相关信息,并在退役军人就业或创业成功后,提供一定期限的跟踪服务,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服务站建立后,将惠及在大湾区就业创业的桂林籍退役军人5000余人。
  下一步,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做细做好退役军人跨区域就业创业服务这篇文章,完善两地退役军人部门合作、政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业务指导,让服务站尽快迈入正轨、规范运行、发挥作用,逐步成为两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跨区域合作的“前哨站”、桂林籍在珠海退役军人的“服务站”、退役军人企业家的“联谊站”、广东优质创业资源输入桂林的“中转站”,促进退役军人跨区域就业创业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灌阳县成功申办
世界级网球赛事 2024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桂林灌阳站)
将于今年10月举行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要有世界级的元素和魅力。近日,中国网球协会正式批复同意我市灌阳县成功申办2024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MT100(桂林灌阳站),比赛时间为10月11日—13日。这将是桂林市首个世界级的网球赛事成功落户,为正在打造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注入更多国际元素和时尚魅力。
  ITF国际网球大师赛是国际网球联合会(ITF)面向30岁以上网球爱好者推出的一项国际赛事。这项赛事旨在打破年龄界限,激发人们对网球的兴趣,提高大众对网球的参与度。赛事一经推出便得到积极响应,目前已有超过35000名注册运动员,每年在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500余站比赛。近年来,ITF国际网球大师赛的影响力在国内不断扩大,但2023年度仅有上海、温州、深圳等8座城市举办了9站赛事。
  今年是ITF国际网球大师赛首次落户桂林灌阳,赛事为MT100级别。根据相关要求,首次申办比赛应从MT100级别开始,之后的级别根据上一年度举办比赛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后确定。赛事级别从低到高,分别为MT100、MT200、MT400、MT700和MT1000。(下转第二版)
助力漓江保护 助推名城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李晶明)4月25日是漓江保护日。为更好地助力漓江保护,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步伐,漓江诗苑在漓江边的象山景区附近举行了一场以“保护漓江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鉴赏会。鉴赏会围绕诗人雷熹平先生创作的三合体诗《漓江美》展开,朗诵、点评交错进行,山歌对唱、诗书画相互交融,格调质朴高雅,形式清新多姿。“峰如林玉立,江似绸飘腾。青山上下长,倩影水天盈。清风当酒酌,宁静作茶品。最是原味恋,醉不知时辰。”在对《漓江美》的鉴赏中,诗人表达了对漓江原真的独特美、发展中的完整美的深切关注。诗歌鉴赏会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桂林市各界三十余人与会,争抢发言。副市长龙杏华给诗会发来了贺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邓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涂国辉和桂林学院教师郝杰平等参加了鉴赏会,并作了精彩评论。
市政协组织开展“保护漓江、
保护桂林山水政协委员在行动”志愿者活动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市政协携手委员企业恒晟水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开展以“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政协委员在行动”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中展现政协作为。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午10点,自治区、桂林市、县(区)三级政协委员代表,市政协机关志愿者,以及委员企业员工、协会工作人员等70多人,来到秀峰区芦笛景区前,大家拿起铁钳、垃圾袋等清洁工具,沿着桃花湾旅游休闲绿道走到鲁家村,一路捡拾烟头、纸屑、塑料袋、糖果袋等垃圾,为绿道“洗脸”。同时,积极向过往的市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理念,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共同爱护自然环境,守护美好家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出生、成长在漓江河畔,从小对河水、湖泊等水资源保护有一种特殊的执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天参加清洁活动的住桂林自治区政协委员、桂林市工商联主席林莉表示,将充分发挥工商联联系广泛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桂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希望通过参加‘世界地球日’活动,带动和引领更多企业、市民和游客参与到‘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行动中来。”市政协委员、恒晟水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良说。
  参加活动的秀峰区政协主席苏绍坤则表示,秀峰区政协一直把助力“两个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下一步将组织城区政协委员扎实开展“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政协委员在行动”主题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深度协商、多层面参与等多形式积极建言献策,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政协力量。
  市政协副主席文建中、秘书长徐熔等参加活动。
四幕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精彩上演 用方言讲述桂林人对家与国“深沉的爱”   本报讯(记者韦莎妮娜)4月22日晚,四幕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在广西省立艺术馆拉开帷幕。演员们用熟悉的家乡话,讲述了一段在抗战时期桂林人与桂林城命运紧紧相连的感人故事。
  作为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广西三部入选剧目之一,《龙隐居》自2015年上演以来就好评不断。这部话剧由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历时一年半精心打磨而成,在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中摘得了桂花金奖及编剧、导演、配乐、灯光、舞美等多个奖项。为了讲好“桂林故事”,《龙隐居》全剧以西南官话桂林方言演出,展现出了鲜活的地方特色和舞台生命力。
  《龙隐居》导演、桂林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刘辉介绍说,《龙隐居》里的刘、关、张三姓人家,正是抗日战争年代无数热血桂林人的缩影。他们虽然是“小人物”,却与国家和家乡同呼吸共命运,在危急时刻放下了“小我”的一切,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他们让观众看到了在民族存亡之际桂林人的尊严,桂林城不仅是一座山水之城,更是一座民族精神之城。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当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舞台上回响,台下许多观众湿润了眼眶。观众赵女士表示,通过《龙隐居》话剧演员们的深情演绎,自己再一次被这首诗歌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每一个桂林人都对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3日晚8时,话剧《龙隐居》将继续在广西省立艺术馆上演。
市医保局开展医保基金监管宣传活动   本报讯(记者李云波 通讯员张素琴 唐晓丽)近日,桂林市医保局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医保基金监管市县两级联动宣传活动。活动以“基金监管同参与,守好群众‘救命钱’”为主题,运用展板、政策咨询、基金监管典型案例宣讲、义诊、现场激活医保码等多形式进行宣传,累计发放基金监管典型案例解读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
  活动现场,桂林市中医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龙胜同心堂桂龙医药有限公司等医疗机构还开展义诊服务,向各族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超1000人次。
  近年来,市医保局始终将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持续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在今年的集中宣传月期间,桂林各级医保部门持续开展宣传引导和警示教育,公开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结合医疗保障政策宣传“六进”活动广泛开展医保法规、政策宣传,营造全社会规范使用医保基金的良好氛围。
演员徐松子:希望戏剧人的努力能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秦丽云
  4月21日、22日,话剧《俗世奇人》连续两天在桂林大剧院精彩上演。剧中,著名演员徐松子饰演一位奇人——酒婆。21日晚的演出结束后,徐松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够参加此次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她感到非常荣幸,并希望戏剧人的努力能为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谈及对酒婆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对舞台展现的规范,徐松子直接用“非常难”来形容。她说,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首先要向这个角色靠拢。但这个角色跟以往饰演的角色不太相同,以往的角色在拿到剧本后就可以创作,而酒婆这个角色的塑造却并不那么简单。原著中冯骥才先生对酒婆的描写并不具体,而漫画版《俗世奇人》又把酒婆呈现为一个肥胖的、好像要滑倒的老太太形象。此次改编,这个人物成了贯穿全戏的一个特殊人物,且导演、编剧又把她丰富了,相当于“我必须把这几种人的创作融合在一个舞台形象里,创作起来非常不容易”。
  对于能参加此次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徐松子直言“非常非常有纪念意义”。她说,此次西南剧展,是让一帮戏剧人重聚桂林,向80年前的戏剧人致敬。80年前的西南剧展,一帮戏剧人用生命去燃烧戏剧,用戏剧影响生活,影响社会的进步,彰显了戏剧的强大功能。这个功能是戏剧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贡献。今天,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时代怎么进步,用话剧作品去影响社会进步,依然是话剧不变的初心。如今,众多话剧艺术家凭着对话剧的不变初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断影响观众的审美和对美的追求,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希望戏剧人的努力能为社会进步持续贡献力量。”
  说到对桂林观众的印象,徐松子说:“桂林的观众特别能欣赏我们这个戏”,“每位观众都非常热情”。她还说,虽然内心里对自己饰演的角色充满忐忑,但一到了舞台上,她就沉浸其中,正常发挥了,而能得到观众们的认可,她非常高兴。此外,她还笑着表示:“希望(此次演出)还能够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可。”
全州咸水镇:村子里来了“神笔马良”   本报讯(通讯员文小静 曾艳丽)在全州县咸水镇车田村有一道靓丽的绘画风景线——驻村第一书记田杰利用自己的绘画专业特长,主导设计了村委儿童之家墙绘,并与来村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共同完成墙绘,总绘画面积约100平方米,为村委儿童娱乐场所营造了童话般的氛围。
  在田杰心中,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从方方面面带给村子全新的面貌。结合他的绘画特长,村民们也形象地称他为“神笔马良”。“田书记来了之后,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咸水镇车田村支书王玲丽开心地说。
  田杰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选派到全州县咸水镇车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一年多,他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努力掀起车田村发展的新热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神笔马良”的精神,成为车田村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发展产业方面,田杰积极向上任第一书记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打造绿色健康的木耳产品,从设计包装到产品质量把控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截至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助力帮扶消费,采购木耳共计6万元,为车田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3年,他向后盾单位争取产业帮扶资金48万元,用于发展车田村面条加工厂产业项目。项目计划于2024年6月投产,投产后预计面条年产量可达50吨,项目产值可达100万元,并提供11个长期技术岗位,持续帮助农民增收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乡村要振兴,文化需先行。为了更好地提升车田村文化振兴工作,田杰结合团委工作经验,向后盾单位争取活动经费,积极举办村级文化类活动如“舞蹈大赛”“夏日纳凉晚会”等,并组建车田民乐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积极协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展“以美育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让车田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不单调,让他们的小小绘画梦被点燃起来。
话剧《俗世奇人》:俗世正是生活 “奇人”皆是你我 □本报记者 秦丽云
  什么是奇人?奇在何处?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带来的话剧《俗世奇人》用艺术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启迪和思考。
  话剧《俗世奇人》有“三奇”,是不少戏迷都知道的事。
  首先,原著“奇”。奇人奇事,绝妙改编。《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由54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这些奇人中,既有显耀上层,更有市井小民。他们之中有的能空手拿贼,有的能平地抠饼……这样的人物放在哪个年代,都称得上奇人异士。
  其次,话剧演员阵容“奇”。这里的奇,不再只是单纯的字面意思“罕见”和“特殊”,而是指演员阵容的不简单。此次演员阵容中,由著名演员刘敏涛领衔主演,挑大梁饰演剧中灵魂人物关二姐;还有在热播剧《人世间》中饰演“春燕妈”的老戏骨徐松子惊喜出演。此外,有着70多年历史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诸多艺术家亦联合出演,可谓群星璀璨。
  第三,幕后主创“奇”。话剧《俗世奇人》的幕后主创均是话剧界各分工领域的“奇人”。导演钟海是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天津人艺艺术总监,他凭借对冯骥才作品的了解和资深的创作经验,运用多种导演手段,让每一个奇人在舞台上独具特色。著名舞美大师高广健担任视觉总监,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家、多媒体剧导演丰江舟负责设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姜景洪负责特色音乐……技艺超群的幕后主创,把京津大运河流域的一处酒馆及来往人群的生活画卷生动呈现。
  以上“三奇”,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舞台好剧。不过,在记者看来,话剧《俗世奇人》带给广大观众的远非“奇”所能概括。“奇”字背后诠释的俗与真、善与爱,才是打动人心之所在。
  凡人皆奇,“奇人”正是你我。剧中,有善良智慧的老板娘关二姐,有敢穿一身黑衣刷墙的刷子李,有来去无踪影的神秘酒婆,有接骨能人苏七块,有变卖家产的蔡二少爷,还有作恶多端的街头混混嘎杂张五……这一个个奇人鲜活生动。不过,他们都是市井小民,都在为各自的生活挣扎与奋斗。
  俗世为何正是生活?发生在这些市井小民身上的事,正是俗世生活中常见的事:开酒馆的夫妇,结婚十多年膝下无子;年轻的男女相恋,却遭父母反对;婚外相恋的情人不幸遭意外去世,女子情痴成疯;古玩老板们为了赚钱,尔虞我诈……
  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芸芸众生的生活呈现,那不足以证明这是一出好剧。直戳观众内心深处共鸣的,才是精彩之处。观众们在观看舞台上那些“奇人”为各自的生活挣扎与奋斗时,内心是温暖的。因为,这部剧在展现日子艰难的同时,也展示出人世间最温暖的一面——互助。关二姐善良仗义,即使遇到素不相识的人有难也挺身相助;义气大哥李金鏊只讲交情不要钱;众酒客在得知关二姐一家有难后,联手相助……这些金子般闪耀的人性之光,让俗世的生活也变得熠熠生辉。
  凡人皆奇,笑看俗世。只要人性有光,再艰难的生活亦温暖,亦有希望。这或许就是话剧《俗世奇人》留给观众最朴素的感动和最绵长的韵味。
灌阳县成功申办
世界级网球赛事 2024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桂林灌阳站)
将于今年10月举行   (上接第一版)本次赛事将设置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又设30+、35+、40+、45+、50+、55+、60+、65+等8个年龄组,总共24个单项,每个单项签位为16个。届时,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网球爱好者将云集桂林灌阳,共享网球带来的运动、时尚、健康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灌阳县全力推动“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建的体育公园拥有18个网球场,成功承办了2023年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赛暨中国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西桂林站)、广西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广西优秀竞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网球项目选拔赛等一系列自治区和国家级赛事。同时,灌阳还陆续承办国家级赛事5次、自治区级赛事11次,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大赛举办经验。此次2024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MT100(桂林灌阳站)成功申办,将是桂林迄今为止举办的最高级别网球赛事,标志着灌阳承办体育赛事正向世界级迈进,将进一步推动灌阳及全市“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光添彩。
桂林雁山2024年高校(青年)马拉松赛鸣枪开跑   本报讯(记者陈娟 通讯员徐宗飞)4月21日上午,桂林雁山2024年高校(青年)马拉松赛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鸣枪开跑。雁山区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桂林各高校师生和校友约3000人畅享了运动快乐。
  此次马拉松赛由市体育局指导,雁山区人民政府、桂林理工大学共同主办。赛事分体验组、竞技组2个组别,赛事线路大部分位于风景如画的桂林雁山旅游度假区内。其中体验组线路全长约4.4公里,面向桂林理工大学各学院、雁山区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竞技组线路全长约10公里(即四分马拉松),面向桂林理工大学教工、校友、学生和其他高校在校学生。这是雁山区第二次与桂林理工大学合作举办马拉松赛事。
  今年以来,雁山区积极融入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中,创新探索打造“体育+”新业态,开展了年轻人喜欢、群众热爱的路人篮球、马拉松等系列大众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活动,在辖区进一步营造热爱运动、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希望借力赛事活动,引流入桂、入客到雁山,助推雁山文旅“走出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雁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伦元介绍,雁山区将通过与辖区高校的深度互动,打造篮球、马拉松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以赛事促进雁山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以赛促建、以赛促产、以赛促旅的目的,实现多产业同步发展。
崔家乡:现代化农机“比武”拉开兴安春耕大幕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刘敏娟 肖帆 傅鸿元)“开秧喽!”随着一声高亢的吆喝声,13台功能各异的新型农机在兴安县崔家乡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现场示范作业,从耕整田地、施肥播种到飞防植保作业、轻型履带拖拉机等各式“铁牛”大显神通,织就了一幅繁忙热闹的春耕画卷,让现场群众切实感受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4月20日上午,兴安县崔家乡第二届“灵渠有稻 崔家有约”农耕文化系列活动在兴安县崔家乡举行,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及八方游客呈上了一席精彩纷呈的农耕文化大餐,拉开了兴安县春耕的大幕。
  在人机插秧大比武现场,百名学生撸起袖子,俯身弯腰,忙碌的身影散落在农田里,而另一边机插区域内,农机手操作水稻插秧机缓缓向前,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插秧机苗盘上滑落,整齐有序地栽入田里,片刻,田间展现了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农田瞬间披上了“绿装”。
  除此之外,还有类型丰富的农技展示,挑秧、抓鸭抓鱼抓猪农技大比武等活动。农事体验乐趣和传统农耕文化魅力让群众热情高涨,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将活动现场的氛围推向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崔家乡作为兴安县的粮食主产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各种新式农机具,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扛实扛牢粮食安全底线、壮大乡村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崔家乡党委书记唐泓说。
  崔家是典型的农业之乡,素有“稻香小镇”之称号。近年来,崔家乡以“稻香小镇党旗红,振兴崔家新稻路”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以打造“一支敢于担当队伍”,做活“一瓶酒”和做强“一袋米”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小块并大块”模式,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富硒水稻产业不断扩大,全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25%,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19%,远超兴安县平均水平,位于全市前列。
  同时,崔家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脱贫人口积极发展水稻、玉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脱贫人口增强致富“造血”功能。目前已成功创建一家自治区四星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今年还获得了崔家乡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项目,稻米飘香农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获评桂林市第五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临桂城管局
全力保障“民族体育炫”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易伟杰)为保障2024年广西“潮动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顺利开展,临桂城管局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为助推桂林旅游发展目标贡献城管力量。
  一是联合4家环卫外包公司加强活动现场周边道路保洁力度,落实50名保洁员专项负责各活动现场保洁工作,落实专人管理,保持街面道路和公共场所干净,彻底清除花池、花带、草地、树穴内的烟头、纸屑等废弃物,做到随脏随扫;在各活动现场沿线放置了20套垃圾桶,5个勾臂箱,同时,增加垃圾收运人员巡回频率,做到生活垃圾“即满即清”,并做到密闭运输,杜绝垃圾随风乱飞、撒漏的现象;落实1辆洒水车每天至少6次进行周边路段洒水,辅道作业车和洗扫车各一辆每天至少2次进行周边路段保障作业。
  二是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每个赛场根据场地情况定点定岗值守与巡查管控相结合,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对活动周边占道经营、超门窗经营、流动摊贩、非机动车辆乱停放等市容秩序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整改,确保活动周边无市容脏乱差现象。
  三是对赛事相关酒店、比赛场馆及周边重点道路的路灯、路灯电缆、路灯专用变压器、配电柜、控制柜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保障照明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安排人员对周边道路绿化带、行道树进行除草、美化修剪。
恭城农商行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宣传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申辉 文/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恭城农商行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桂林监管分局相关部署要求,近期以“普惠金融服务 惠及千企万户”为主题,开展第一届“普惠金融推进月”专项宣传行动。
  恭城农商行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宣传推进工作专班,对相关宣传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各营业网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通过LED屏、多媒体电视循环播放宣传标语,在客户休息区、公众教育区放置宣传折页,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等新媒体推广普惠金融产品及政策。4月8日,该行工作人员走进企业、商铺和村屯,开展普惠金融产品及政策宣讲,为普惠宣传活动月营造浓厚氛围。
  活动期间,恭城农商行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和市场客户集群特点,制定了普惠金融产品手册,明确特色产品的适用客群。各网点充分发挥网点多、覆盖面广的特点,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市场,积极开展普惠金融“增户扩面”活动。4月10日,各支行分区域联合社区、村委开展金融大讲堂进行金融知识宣传以及推介金融产品。切实提升广大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恭城农商行把普惠金融作为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具体抓手,持续优化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举措。下一步,恭城农商行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项工作部署,持续开展金融知识和惠企政策实地宣传,将惠民利民举措真正送到千家万户,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国校园节庆日
诵读融媒体直播活动走进阳朔   本报讯(通讯员徐仁秀 程鹏程)4月21日,“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全国校园节庆日诵读融媒体直播活动走进广西阳朔。活动通过读经典、诵经典、讲经典,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直播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公众号、全国校园节庆日诵读活动公众号、百度直播平台等同时播出,阳朔县融媒体中心也对活动进行了同步直播。
  直播活动以20元人民币背景图——桂林山水黄布倒影为背景,在风景如画的漓江江畔开播。直播现场,阳朔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和桂林旅游学院学生代表介绍了阳朔,筏工和孩子共同诵读赞美桂林的诗句,直播展现了筏工普通话示范培训的过程及成效,大学生与阳朔筏工家庭的互动体现了桂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桂林旅游学院陈小燕教授带领大家朗诵《桂林山水歌》,运用规范的普通话,呈现诗歌特有的意境美、韵律美。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据悉,为喜迎第29个世界读书日,4月21日,“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全国校园节庆日诵读融媒体直播活动走进了北京、甘肃、河北、广西、福建、重庆等地,其中,广西分会场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桂林旅游学院)主办,中共阳朔县委宣传部、桂林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协办。本次直播活动广西站,直播时长约20分钟,观看人数1.3万人次,获得了16.9万点赞数!
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守护“视界”向光而行   2022年6月,器官捐献受益者、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人周海死后无偿捐献眼角膜,帮助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用生命将爱传递。知悉周海的母亲黄玉屏因双眼患有白内障,接近失明后,桂林爱尔眼科医院于2023年12月1日、今年4月13日两次免费为老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帮助老人恢复视力。
  作为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旗下医院,多年来,桂林爱尔眼科医院致力于引进、吸收国际同步的眼科技术与医疗管理理念,以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为发展战略,积极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许多眼疾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众恢复视力,并为桂林眼科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本报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段绪艳
两次免费复明手术后,阳光照进她的眼睛,温暖走进心里
  2017年4月,湖南省长沙市高中生叶沙突发脑溢血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父母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心、肝、肺、双肾、双眼眼角膜),实现孩子生前救死扶伤的愿望。叶沙的生命也在7人的身上得以延续。
  其中,叶沙的肝脏捐给了肝硬化、肝癌晚期患者周海。肝移植手术十分顺利,周海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周海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当他完成器官移植手术后,不再是为自己而活,也是为那位捐献者延续生命。正是从那时起,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当自己的生命不可挽救时,也要捐献器官,让自己所获的大爱传递下去。
  2019年1月,周海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进行了登记,承诺死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此后,他一直尽己所能做着器官捐献的公益宣传。
  2022年6月13日,周海离世后,儿子周颐荣遵照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一对眼角膜。
  这对眼角膜被送到南宁爱尔眼库(南宁爱尔眼科医院),这是广西角膜捐献者和受捐者的援助平台,自2014年成立以来,为广西角膜捐献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随后,在南宁爱尔眼科医院的精心手术下,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在媒体的宣传下,周海的事迹在国内广泛传播,并让桂林爱尔人深受感动,关心、帮助周海的家人,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黄玉屏今年85岁,她的双眼患有白内障,其中左眼较为严重,接近失明,右眼视力也较弱。
  知悉这一情况后,桂林爱尔眼科医院立即伸出援手——决定免费为老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桂林爱尔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特别有爱心,2022年,医院工作人员曾连续4次联系我,要为奶奶免费做手术。”周颐荣回忆说,但考虑到父亲去世后,奶奶一直非常伤心,一想起他就泪流满面。而手术后一段时间不能流泪,否则会造成感染,所以我婉拒了院方的好意。
  随着时间流逝,老人逐渐从痛苦中走了出来;同时,白内障病情也愈发严重。2023年11月下旬,在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医护人员再次诚挚邀请下,老人答应到院接受手术。
  当年12月1日,桂林爱尔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韦礼友为老人实施了左眼白内障复明手术。手术后,老人左眼的视力恢复到0.8。为了解老人的康复情况,一周后、一个月后,医护人员连续两次对老人进行了随访,并指导她正确用药。“现在左眼看得很清楚,视力恢复到1.0,不用戴眼镜,生活已经可以自理了。”黄玉屏告诉医护人员。
  但是,老人右眼的白内障愈发严重,视力持续下降,仅靠左眼视物缺乏立体感,生活中仍有许多不便。
  3月,在第三次随访中,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医护人员知悉了这一情况,并向周颐荣提出,请老人到院接受右眼复明手术。
  周颐荣告诉记者:“征得奶奶同意后,我答应了院方的邀请。”
  4月12日,趁着“广西三月三”假期休息,周颐荣陪着黄玉屏住进了桂林爱尔眼科医院VIP病房。医院组建了临时工作专班,安排骨干医生、护士为老人服务。经过详细检查,老人符合手术条件。
  13日10时左右,韦礼友为老人实施了右眼白内障复明手术。他说:“白内障复明技术非常成熟,一般10分钟内即可完成手术。但考虑到黄玉屏的年龄较大,我特意放慢了手术速度,整个手术时间近20分钟。手术期间,老人非常配合,还不停说着感谢的话语。”
  当天15时,记者见到了黄玉屏,她的右眼盖着纱布,精神状态很好,正坐在沙发上与专门陪护她的护士聊天。她笑着说:“虽然麻药过了,右眼有点疼,但感觉轻松了很多。”
  接着,韦礼友来到病房,详细为黄玉屏检查,叮嘱老人要注意休息,并向老人赠送了用于术后康复治疗的药物和一些慰问品。
  14日上午,韦礼友为黄玉屏揭开了纱布,阳光照进了她的右眼,温暖走进了她的心里。
  老人出院前,医院特意举办了欢送仪式。仪式虽然简单,却很温馨。黄玉屏的两只手分别拉着韦礼友和一名护士,她说:“你们把我照顾得太好了,两次免费为我手术,让我重见光明。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周颐荣说:“感谢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医院‘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感谢全体医护人员,你们拥有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用行动践行了‘医护为民’的誓言,用真情诠释了高尚的医德与风范。”

追光奋进 擦亮患者心灵之窗
  本固则枝荣,根深而叶茂。健康是生命之基,是幸福之源。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包括盲在内的视觉损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由传染性眼病转变为以白内障、近视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角膜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为主的眼病。”“有效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科学矫治工作,进一步提升白内障复明能力,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的筛查能力,推动角膜捐献事业有序发展。”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的有关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在提高服务能力中乘势而上,在勇担社会责任中彰显初心使命,不断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桂林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杨帆说。
  从2021年起,桂林实施了“爱眼光明行·眼健康复明计划”公益项目,这是我市慈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该项目由市仁济慈善基金会、市残疾人联合会发起,桂林爱尔眼科医院承办。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筹措300万元资金,资助全市3000名符合手术条件的眼疾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和翼状胬肉手术。
  截至2023年底,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爱眼光明行·眼健康复明计划”项目累计资助帮扶我市符合项目条件的白内障、胬肉患者实施复明手术2450例。
  值得一提的是,桂林爱尔眼科医院还开展了“情暖老兵·守护光明”公益项目。该项目面向广西范围,救助群体包括退役军人及其配偶、子女和父母、岳父母(年龄均在50周岁以上),每例白内障手术完成后,给予相应的资金资助,资助上限达1500元。据统计,2023年,该项目累计服务退役军人及家属65人,手术资助22人。
  “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落脚点,是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服务患者、服务社会、造福于民,永远是眼科医院的建院之本。”杨帆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眼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全市唯一专科眼科二级医院,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将深入贯彻落实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共享全球眼科智慧”战略部署,全力承接并实施各项目复明手术,补贴困难患者,努力为更多的眼科患者带来光明,为健康桂林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读书日”观察—— 年轻人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书香? □本报记者 黄敏
  “读书日的仪式感,大概是遇见一本好书,在阅读中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奔向一场充满爱、充满勇气和自由的长足旅行。”一年前的今天,95后女生小邓在朋友圈发表了这样一段文字,配图是她坐在家中正在用亚马逊Kindle读书的画面。
  小邓是桂林恭城人,目前在杭州某理工类高校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研期间,小邓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课题项目上,做实验、写文章,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小邓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回老家休假期间,她常坐在窗边享受安静的阅读时光。“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小邓表示,“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
  离开老家回到学校,小邓为课题项目越发忙碌起来,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她开始利用碎片时间戴着耳机听有声书。去食堂的路上、在宿舍与实验楼的往返途中,虽然每次听的时间都不长,但“终究是读书了”。
  关于读书,古有囊萤映雪,今能“在线即读”;古时是简策、帛书,今能“一屏万卷”;古时须借阅传抄,今能“一键下载”。时代更迭,读书人的“姿势”千变万化,不变的是让中华精神一脉相承的读书传统。
  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时代,年轻人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书香?他们以怎样的方式阅读?都读些什么书?这些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研。

  当代之书,可以“演”,可以“听”,可以“谈”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当今社会,阅读介质的演变催生了多元的阅读方式。当今时代的书,可以“演”,可以“听”,可以“谈”。
  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具备对“一屏万卷”阅读方式的适应能力。从单一的电子读物到多人有声广播剧,从“阅读+解析”形式的读书类播客到纪实类、场景式读书节目,年轻人在各种阅读形式中“各取所需”“各有所爱”。
  今年32岁的小张是广西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现在在桂林一家公司从事内容运营相关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她愈发觉得,读书是一项体力活。“很多大部头的书,如果上学时没啃下来,现在根本没精力看。”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她正通过喜马拉雅有声书在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的纸质版有上下两册,每册超过400页,纸质书摆在面前,根本没有打开的冲动。而且书里有大段大段的对白,通过听书的形式会更易被接收。”
  刚步入职场一年的罗梓露,会经常去小红书上搜索一些短视频读书博主最近推荐的好书,还会在读电子书时,借助“划线弹幕”功能与其他陌生读者进行“隔空对话”。“比如我在看贾平凹的《南北笔记》时,我会写下自己的感触,透过‘弹幕’发现有很多人原来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罗梓露认为,电子书界面上的“弹幕”就像一块公开的留言地。每次她读电子书,看到戳中内心的句子,会赶紧把弹幕点开,像寻宝游戏一样看看其他人是否亦有同感。“其他读者会发现你忽略掉的细节,运气好他们还会给你补充一些引申的读物,收获加倍。”
  “说起读书,我最近喜欢上一个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我也是偶然发现的,与其他娱乐综艺带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市民小刘告诉记者,“近年来这类以阅读为主题的文化节目很多,有不少很有意思。在真人秀中听作家聊人生和创作,在纪录片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在综艺节目中获得阅读新知,为我们这些读者打开了种草图书的多种方式。我也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讲给我的孩子听。”
  记者发现,当下喜欢阅读的年轻人普遍流转于N种阅读方式之间。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他们除了可以阅读书籍本身,还可以探求书籍背后的故事,甚至能与作家共话书中人生,书籍里的文字变得“视听化”,故事变得“立体化”。
  记者认为,这与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信息密度极高、处理信息的时长越来越短,很难进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的理想阅读状态。这些多元的阅读方式,普遍具有“随时随地”“简明扼要”的特性,不仅让人们能见缝插针地阅读,甚至还给阅读增添了新意。

  线上互动,阅读从“独乐乐”变成“众乐乐”
  如今,“搭子”正在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新型社交关系,“读书搭子”也正流行在爱书的年轻人当中。在线上,豆瓣有各种主题的阅读小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直播领读突破千万观看量,读者纷纷在网络平台的虚拟空间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在记者看来,老一辈人读书往往是“孤独”的,相伴的是一盏灯、一个角落、一张躺椅、一杯清茗。而今,读者们有了更广阔的互动空间,阅读正在从“独乐乐”变成“众乐乐”。
  老舍曾在《我的理想家庭》中描述,他理想中的家最好有7间小平房,其中一间必须是书房。房中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都是他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这样放上热茶杯不至烫个圆白印……很多年轻人也在思考何为“我的理想书房”。在豆瓣,就有一个“请来参观我的书房”小组,三万多豆友直白地晒出了自家的书房。在这里,有人说自己的卧室就是书房,有人将家中客厅改造为书屋,还有人将宿舍的书桌分享出来。
  95后图书编辑小周是小组中的一员。空闲时间,他喜欢在豆瓣小组闲逛。而他之所以在豆瓣小组中分享书房,是受到朋友的影响。“他们跟我说,我这个书房很有感觉,肯定会有人喜欢。”事实的确如此。小周的书房一经分享,便吸引了多位友邻的回复,其中还有不少人私信他有关屋内陈设的问题。实际上,小周的书房并不大,是他在桂林定居后给自己打造的“精神家园”,小周称之为“人生第一个独立书房”。据小周介绍,他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装修书房,选板材、挑家具、室内空间设计,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最花心思的是那个复古书架。”墙的一侧,镶嵌着小周特别设计的老榆木书架,书架上还点缀着他淘来的艺术摆件。“书架上整齐地摆上我喜欢的书,会让我很有成就感。”
  记者在浏览该豆瓣小组时,被一条名为“睡在书房”的帖子吸引住了。从该豆友分享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卧室面积目测不超过20平方米,而“书”的面积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多数书籍摆放在与房顶齐高的书架上,书架紧紧挨着豆友的床。在这条帖子的留言中,该豆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将书房与卧室相结合,能让自己在浮躁中感受平静。”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如今“书籍”作为一种媒介的涵义正在外延。年轻人将“私人空间”转向了“数字公共空间”,构建起与这个世界的“赛博链接”。这种基于阅读的社交,是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等的多向互动,这也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属性和达人利己的开放心态,热爱阅读的年轻人不再分散四方,而是在各种平台上找到了归属于他们的“根据地”。

  以书会友,年轻人拥抱“阅读社交”收获颇多
  “重磅预告!4月24日晚,独秀书房·旗舰店将举办程壁老师的新书《肆意生长》分享会!桂林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几天前,记者就在小红书里看到了这个消息。在留言区,不少朋友相约打卡。
  市民刘芸也对此充满了兴趣。“有一次逛街,走到位于五里店路的独秀书房·旗舰店,一下子就被书店的装修风格吸引住了。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后,发现他们经常搞读书会、新书分享会等活动,我一直想参加,无奈工作比较忙,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刘芸告诉记者,“开始工作后,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很少,有时候是因为忙,有时候是因为懒,总之有各种借口,但内心深处是对读书有渴望的。参加读书会这样的活动,或许就是激发自己阅读的一种方式吧,而且参加活动还能扩大朋友圈,一举两得!”
  记者获悉,如今在线下,音乐读书会、角色扮演读书桌游、盲盒听书会等形式丰富的读书会上充斥着年轻的面庞,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以书会友,找到读书路上的同路人。此外,去图书市集、出版社仓库、旧货市场“淘书”,也成为当代年轻人闲暇时的一种消遣。
  刚刚过去的“三月三”假期,桂林某书店工作人员小文并没有出去玩耍,因为她有一个任务,就是去秀峰区滨江路“桂林秀峰第十三届‘三月三’民族歌圩荟”上“摆摊”。“那几天开心并忙碌着,一直向大家推介各种书籍。”小文说,虽然近年来电子书使用人群不断增加,纸质书年年被“唱衰”,但不管是在书店还是图书集市上,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前来选购书籍。“这说明纸质书阅读始终无法完全被替代,仍然有许多人愿意为纸质书买单,这是对我们出版从业者最大的鼓励。”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参与过线上线下的阅读社交活动,感到收获颇多。有文章这样分析:读书交友,以书会友,首先满足了青年人自我提升的发展期待,也兼顾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可以为其带来情绪价值。对于难以静心阅读、读不进书的人来说,阅读社交是他们廓开纸质书籍领域的契机,可以通过交流来学习如何“读书”;对于久有阅读习惯却面临思考瓶颈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从交流中寻找灵感,在讨论中实现自我启发;而对于具有相似爱好、阅读同样书籍的人群来说,阅读社交则是一个观点碰撞和交流探讨的最佳平台。
  记者认为,阅读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阅读者之间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共鸣。通过阅读社交结识的好友之间,他们的志趣、阅读口味甚至性格与个人风格大都相似,有助于后续的联系交流,让友情更加稳固。能够因为对书籍的喜爱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好友,想必是许多青年人最为期待的社交结果。

  形式变化,但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长久存在
  现阶段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Z世代的年轻人对阅读已经不那么感兴趣,转而投入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的怀抱。
  记者试图通过检索采访找到其中的真相。
  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阅读社交”为何在年轻人中流行?》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年轻人不仅没有“抛弃”阅读,而且也没有满足于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多严肃阅读、经典阅读。
  文章列举了这样一组佐证——上海图书馆、阅文集团之前发布的《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显示,《鲁迅全集》《论语》《三体》等成为各类型书籍中年轻人最爱读的书。2022年度的阅读报告中,《论语》《红楼梦》《西游记》等是年轻人最钟爱的传统文化读物。讨论度最高的纪录由《资治通鉴》创造,全年留下近1.5万条评论,充满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四大名著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全部入选Z世代最爱的书籍榜。
  文章这样写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化,人性总是永恒的,这也意味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总要追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自己又该成为怎样的人。短视频固然有趣,社交媒体固然热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解答年轻人心中的困惑,因此,他们从碎片化阅读中解脱出来,拿起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采访记者也发现,大多数受访年轻人对于阅读依旧充满着兴趣。记者认为,纵然读书的形式千变万化,但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长久存在的。热爱阅读,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从阅读中得到更多人生的启示、生活的道理,这是阅读赋予所有人的权利。
  开卷有益,交友亦佳,倾心相谈,引为同道,不亦说乎?
扎根瑶乡10年多 我把荒山变“致富园” □讲述人:陈建雄
□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邓琳 黄剑蓉 盘福妹 整理

  谷雨时节,如果你来到全州县东山瑶族乡,你一定会被那儿连片的茶园吸引。高高的群山,缥缈的云雾,绿绿的茶叶,宛如仙境。我与这片土地结缘,正因东山茶。
  东山瑶族乡于1951年9月成立,是广西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乡。东山云雾茶生长在海拔600米到1000米的云雾山中,天然纯洁、无污染,备受消费者青睐。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以桂林市书法爱好者的身份参加东山瑶族乡五十周年乡庆。作品虽交了,但我还从没去过东山,更没喝过东山茶。十年后,我再次参加东山瑶族乡的乡庆。这一次,我来到了东山,也接触了当地的茶叶。说实话,东山茶叶是好,但是当时全乡的茶产业比较落后,当地政府正想方设法把东山茶产业做起来。
  “我或许可以做点什么。”那一刻,从没涉足茶业的我,内心突然发出一个声音。
  说实话,经商多年的我有一定的积蓄,根本不需再受创业之苦,但我还是决定去。2013年初秋,我来到了东山瑶族乡白竹村委云栖岭,我的梦想就是:把那个长满茅草的山头打造成一座生态茶园。随后,我带上多年经商积攒的财富,以及我的家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了新的奋斗。
  瑶乡的百姓勤劳、淳朴,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规模化种茶、制茶。最初,我也不懂。但是我坚信一个理:既然来了,就要和瑶乡同胞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我在茅草地上建起茅草屋住了进去。原本可以机械化作业的事,我请来瑶胞们用传统的肩挑背扛去做,尽可能给他们增加务工机会。
  时间一晃6年,我打造了一个占地500多亩的遥香云绿生态茶园,并注册了“遥香云绿”商标。茶园位于都庞岭山脉云栖岭与二龙山之间,那里有着厚厚的黄土层,pH值在4.5~5.5之间,土质爽水呈弱酸性,一年至少有四个月时间云雾弥漫;太阳光透过云层折射出的蓝色光,为茶叶输送出最佳的光合环境。为了保证原生态,我坚持不用除草剂,不用机械垦荒,而是用最传统的耕作方法,用野草制成的天然有机肥料。
  那些年,我把种出的茶叶送给客户品尝请他们提意见,并请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的农技专家前来考察。那时我的茶叶还打不开市场,我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经过专家的指点,我才知道:我种的茶叶虽好,但是东山瑶胞传统的制茶技艺落后,亟需改进制茶工艺。
  2020年下半年,茶科所专家对我的茶园从维护、采摘到加工给予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对茶树良种试验示范、茶叶机采试验示范进行针对性指导。很快,我建起了规范的无菌制茶生产车间,建立了制茶工艺和制茶标准。
  规范化的操作,为茶园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此后3年,我用优质的茶产品打开了市场。2023年,茶园的年产值超300万元。
  如今,我扎根瑶乡已10年多。我非常自豪的事,不是实现了当初的梦想,而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给生活在这里的瑶胞们拓展了致富的路径。这些年来,我不仅为乡亲们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还持续带动当地群众种茶2000余亩。更多的时候,我就像一条纽带,将外界的信息与文化深深地融进瑶乡群众的生活里,为瑶乡群众打开一扇窗,播下一份新希望。
  这几天,我的茶园开始了新一年的采茶工作,我和乡亲们都很期待新的收获。今年,我在茶园里设了一副对联,其中一句就是:十周年茶山躬耕脚踏实地创建遥香云绿。我想,未来很多年,我将继续脚踏实地,用茶业为这片热土倾力奉献,为祖国的乡村振兴倾力奋斗。
荔浦:推进河流治理工程
打造绿色生态水系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黄炎宝 莫天玲)日前,记者来到蒲芦河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现场,只见机器轰鸣,各种工程车辆穿梭不停。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着进行清淤、疏浚、加固等工作,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据悉,荔浦市蒲芦瑶族乡黎村至蒲芦社区河段治理工程于今年3月11日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1858.17万元,河道治理总长度为9.27千米,护岸总长度为8.336千米,预计于2025年3月竣工。
  “我们计划通过加固河堤、清理河道和实施生态修复等措施来增强河段的防冲能力和生态平衡。我们将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和工程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高效和可持续进行。”桂林明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朱学俊介绍说,该工程不仅包括河道的疏浚和护岸的建设,还涉及下河码头和排水管道的建设,旨在全面提升河段的防洪能力和生态环境。工程完工后,将惠及沿岸群众约4000人,周围3900亩耕地受益,具有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蒲芦瑶族乡黎村村王村屯村民农林富说:“我们非常期待这个工程的完成。以前洪水经常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现在有了这个治理工程,我们感到安心多了。”
  “这个河段治理工程对我们村来说意义重大,它将有效提升我们的防洪能力,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我们也关注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用地不受洪灾影响。”蒲芦瑶族乡黎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黎科仁说。
常怀感恩之心 我的辛勤耕耘终有回报 □讲述人:梁秀媛
□记者何月 通讯员蒙树梅 卢吴斌 整理

  我叫梁秀媛,1973年生,今年51岁了,娘家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勒黄村,现在和丈夫黄家祥在都坪村地落坡组经营家庭农场。我们主要种植红心猕猴桃和黄金百香果,今年又承接了龙胜林业局100多亩黄花倒水莲种植项目,每天都忙个不停。
  我是个爱赚钱的人,在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每天去山里捡桐子、野香菇卖,有时候一天能得10块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天10块钱很不得了了。有了钱,我不用靠父母就能买新衣服,心里很自豪,觉得赚钱是件很快乐的事,再苦再累把钱赚到就开心了。十几岁时我跑去工厂打工,那时候龙胜县城有锤把子厂,我在里面当女工,流水线工作讲究多劳多得,我拼命干,一个月能有120块钱的收入。
  20岁我和丈夫黄家祥结婚。当时有村民开我玩笑,说是不是我看人家卖木材能赚钱才答应结婚。我心里想,我自己就很能赚钱,不需要图男人的钱。结婚第二年,我生了小孩,丈夫继续他的木材生意,我一边照顾小孩一边也想参与一些能赚钱的种植项目,就接手了丈夫香草和罗汉果的种植。你别看现在桂林到处都在种罗汉果,但在二三十年前,种罗汉果的人少,价格不错,主要做出口生意。
  就这样,我们经营着木材生意,又种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樱桃、核桃等。只要是有可能赚钱的农产品,我都尝试种植,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慢慢积累经验。
  2014年,我觉得种百香果很好,就去都坪村东风三队那儿和村委说我想要一块地种百香果。当时村主任说村里荒山多的是,我愿意开垦就把地让给我种。就这样我背着锄头和背篼去山上开荒,最终在山里种了500蔸百香果,种下第二年我就赚了4万多块钱。都坪村的村干部看种百香果赚钱,说他们也要种,我就把土地还给他们,自己重新种植。
  其实那几年我家日子并不好过,父母年老,儿子读书,我和丈夫身体都出了问题,2015年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和丈夫商量,现在卖木材不太赚钱了,家庭负担重,我们要找其他出路。丈夫尊重我的想法,我们就包地种百香果之类的。为了种出好果子,我和丈夫在果园里搭棚子住,一个月都未必会回家一次。后来里骆林场场长的妻子来果园,看我夫妻俩缩在棚子里过活,两个人像难民一样,直言我俩太勤快也太可怜了,场长见状就让我们负责林区道路的维护。
  别人好心给我们赚钱的工作,我当然要知恩图报,好好干活。场长见我们工作认真,又把林场金钱柳、茶叶的种植交给我们做。感激场长的信任,我们把这两个产业打理得有模有样,没让场长失望。
  2017年县里开始搞红心猕猴桃家庭农场基地试点,我很心动,就请求村干部把试点机会给我,最终我种了近60亩的红心猕猴桃。红心猕猴桃要3年才挂果,其间我把猕猴桃与百香果套种,等猕猴桃能结果赚钱了,我就把百香果撤到其他地方种植。靠着猕猴桃和百香果,我成功脱贫致富,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我家能过上好日子,少不了政府的扶持。没有国家给的好政策,没有各级政府、干部对我们的关照,我家哪能这么快就赚到钱了?当初种猕猴桃,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给苗给肥,还给2000块钱/亩的产业补助,以前农民种地哪有这么大的优惠?不仅如此,我文化程度不高,农业农村局就让专家教我怎么种地、怎么选苗、怎么使用先进机械。现在我的百香果种植选用“钦蜜9号”品种,农场还装上了山地轨道车,大大提升了种植的效益。政府政策给得好,我就努力,有政府帮着我们,我干起活来全身是劲儿。
  这一路走来,受惠于各种各样的帮助,现在我的农场里也会招收人手。几年前我把罗汉果带回勒黄村,教村民们种罗汉果,村主任很感谢我,勒黄村以前只会种辣椒,种罗汉果能让村民多一个赚钱的选择。对于我来说,别人帮我赚钱,我帮别人赚钱,做人要感恩要懂得报答。不辜负政府的好政策,让家人、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报答的方式。
  
万亩茶海龙欢腾 采出茶“业”好“丰”景 平乐县青龙乡举办
第二届采茶节   本报讯(记者胡晓诗 通讯员黄夕)4月21日,伴着春山茶醒,平乐县青龙乡第二届采茶节在大冲村举办,当地群众与各地客商、游客共赴一场春茶之旅。本次活动通过石崖茶产品展销、电商直播、古树石崖茶竞拍等形式,促成农产品成交金额1750万元。
  活动现场,美景、好茶、趣活动在烂漫春色里相得益彰。采茶比赛、趣味捕鱼等活动环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数古树石崖茶竞拍环节,“两叶一芽”精品古树石崖茶以1900元/斤的价格成交,第一批古树石崖茶新茶以800元/斤的价格成交。百年古树为群众带来了致富“新叶”,焕发出新的生态价值。
  据悉,石崖茶生长于悬崖绝壁,其茶色碧绿如翡翠,馨香爽口,含茶碱量低,品后回味无穷。作为平乐石崖茶的主产区,青龙乡大刚村背靠原始森林,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村民自发探索石崖茶发展20余年。与此同时,该乡依托“生态佳”优势,做好“生态+”文章,不断挖掘石崖茶内在潜力,着力摸清石崖茶“家底”,通过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共挂牌保护229棵古树石崖茶。为保护和开发好珍贵的古树石崖茶,大刚村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对古树石崖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采摘备案、集中回收、手工炒制、统一出售,保证古树石崖茶品质。
  平乐县青龙乡党委书记欧波表示,近年来,青龙乡紧扣“党旗领航 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以石崖茶产业种植为核心,依托地理优势新建石崖茶产业园1个,吸纳优秀企业入驻大刚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平乐石崖茶特色产业。接下来,青龙乡将持续推动擦亮茶品牌,延伸石崖茶品牌价值链,实施“茶+”行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腾飞茶经济。
恭城瑶乡采茶制茶忙 恭城油茶原辅料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   本报讯(通讯员李茂香)谷雨过后再无寒,人间芬芳皆向暖。连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大江村黄泥界茶场里,茶农们采摘谷雨茶,一派丰收景象。
  黄泥界茶场地处高寒山区,全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好,是当地有名的优质茶叶。谷雨前后,茶场迎来了繁忙的采摘期。漫山遍野的茶树迎着春雨探出新芽,采茶工人分散在茶垄间,忙碌的身影和山间的云雾以及整齐的茶垄构成了一幅唯美的春日画卷。
  “摘得快一点,每天可以赚100多元。”大江村村民余爱琼每年都到茶园里采茶,她热情地向笔者介绍说,除了采茶,平时的管护期她也在茶场帮忙打理,除草、施肥、修剪……一年下来有1.5万元的收入。
  山上的茶农们正忙着采摘鲜茶叶,山下茶叶加工厂的机器也在隆隆作响。随着茶叶的陆续采收,大江村茶叶加工厂的制茶人员加紧制作春茶供应市场。“茶叶一年采摘至少四次,明前茶、谷雨茶、夏季茶,还有白露茶,我们茶场采摘的茶叶主要用于打油茶。”茶场主周其培介绍,油茶既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美食,也是瑶民热情待客的特色上品小吃。云雾山中出好茶,家家户户都种茶采茶,一人一天大约可以采摘12斤鲜茶。
  “宁可一餐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由于山里寒气逼人,生活在恭城的瑶胞有四季三餐喝油茶的饮食习惯。2022年,恭城参与申报的“茶俗”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2023年恭城油茶被列入第一批“桂林经典”名录。恭城充分利用好这两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通过恭城油茶产业优势,探索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茶饮产业”,将恭城油茶打造成世界闻名、永葆魅力的经典品牌。“如今,油茶声名鹊起,成了游客来恭城的必点美食,浓缩恭城油茶也成了大家送礼的佳品和旅行购买的特产。”恭城斑鱼馆的负责人朱燕玲说其每年都要到大瑶山里面采购茶叶供应油茶店和浓缩油茶生产。
  随着恭城油茶逐步走上百亿产业发展道路,油茶生产也逐渐实现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恭城油茶原辅料种植面积约23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万多亩、年产量800多吨。截至目前,该县已有7家工厂化生产恭城油茶的加工企业、200多家辅料加工作坊。其中,2023年新建油茶标准化加工生产企业2家,主要生产原液油茶、粉剂油茶、膏状油茶等油茶产品,年产值超3500万元。
最是书香能致远 □新华社记者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云南昆明开幕。彩云之南,书香氤氲。书承文脉,香满家国。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贺信引发热烈反响,全社会掀起读书热潮。
  放眼中华大地,书香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爱读书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习近平
  对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居民吕佳奇而言,读书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工作繁忙,他也坚持在每周末抽出几个小时,来到图书馆,与书为伴。
  不久前,他发现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西岸书斋,立刻前来“探馆”。崭新的书架、琳琅满目的图书、清新雅致的阅读环境,令他深感满足。
  “这里的图书品类众多,借阅起来也十分方便,是处读书的好地方。”吕佳奇在书斋中拍下许多张照片,“等我选好就可以直接来借阅了”。
  吕佳奇的切身感受,是书香社会的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共建书香社会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在河西区图书馆副馆长徐瑞琳的办公电脑里,保存着一份份令她欣喜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河西区借书还书流通量达到了25000多册次,这还不包括仅阅览、不借阅的数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图书流通量的提升,说明在全民阅读的号召下,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徐瑞琳介绍,以前多是老人和青少年常来图书馆,近年来,“上班族”也开始频繁“打卡”各级图书馆,“我们每年都要举办上百场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百姓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推动下,全民阅读工作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由城市向农村、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城市、偏远山区扩展延伸,中华大地书香飘荡。全国各地以全民阅读大会的举办为契机,积极寻求、主动贴近广大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深入开展阅读活动,一大批接地气、具新意、有特色的读书活动持续举办,不断掀起全民阅读热潮。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10年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从76.3%上升至81.8%,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从“打卡”各地纷纷涌现的“最美书店”,到参与形式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从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到百姓主动走进阅读空间享受静谧而美好的阅读时光……徜徉书海,共品书香,人们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力量、感悟美好生活、丰富精神内涵。

出好书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习近平
  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五彩斑斓的自然奥秘、诗意盎然的文学经典……世界读书日前夕,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重工街第一小学的好书共享会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讲述最近读到的好书、收获的知识。
  “我最近正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不仅从书里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五年级学生刘诗杰说,“我准备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多读些这样的科普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知识的向往,也是对好书的呼唤。全民阅读,启慧增智,离不开高质量出版物的丰富供给。
  聚焦不同阅读群体需求,出版行业不断丰富出版产品的内容、载体和形式,近年来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优秀原创文学出版工程、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优秀科普读物出版工程等重点主题出版物、重大出版工程、原创精品出版工作,组织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好书”等评选,向社会推荐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图书,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阅读需求。
  与此同时,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各地公共图书馆、社区书屋、职工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实体书店、阅报栏等全民阅读基础设施规模、数量不断增加,内容资源和设备不断升级,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不断推进。
  这些不断优化的阅读资源、纵深推进的工作举措,保障了人民群众有书读,引导了人民群众爱读书,支撑了人民群众读好书。
  如何让“书香不怕巷子深”,让优质出版物找到最合适的读者?丰富多彩的好书推荐和阅读活动助力书香飘向每一个角落。
  千万余字的“北京文化书系”彰显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北上》《云中记》等多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宝水》等获茅盾文学奖……北京2023年创立“京华好书”推荐平台,以出版好书、发现好书、推广好书为重点,引领阅读风尚、服务读者群众。
  “聚焦精品创作生产、丰富内容供给是深化全民阅读的基石。”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说,不仅要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还要创新建立推荐机制,把好书真正选出来,让好书真正传开来。
  针对残障群体,阅读服务和保障水平同样不断提升。
  随着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生效,国家版权局出台《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为视力障碍人群提供阅读保障。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更好地满足特殊群体阅读需求,人民群众的阅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善用书
  “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习近平
  深居云南大山里的毕家富,从一本书上知道了澳洲坚果这种作物。
  “看完这本书,我就去找澳洲坚果苗了。”毕家富是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兴塘村人,喜欢看书。20多年前的一天,他偶然翻到一本书,由此开启和这个舶来品的奇妙缘分。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毕家富找来100株澳洲坚果苗,种在自家地里。图书,成了他最好的帮手。知道哪里有育苗或者养护方面的书,他来回走上几个小时也不在乎。通过不断看书学习,他逐渐掌握了种苗培育等技能,把澳洲坚果做成了响当当的产业,还带动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读书学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毕家富说。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依然坚持看书学习,还接触到电商直播这些新鲜事物,期待着家乡产的澳洲坚果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搬上更多人的餐桌。
  去年10月,2023“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在四川成都天府书展正式向社会公布。其中不乏《描绘乡村振兴最美底色:连环画集“脱贫故事绘”》《蔬菜栽培技术大全》等反映乡村振兴成果、帮助农民提升致富技能的优秀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中央宣传部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举办部务会专题读书班;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的学习交流会上,大家结合对《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等理论著作的学习体会,讲收获、谈思考;国家民委以加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少数民族文字版翻译出版等工作为契机,厚植理论功底;农业农村部集中一周时间办专题读书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相关著作列为学习资料……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阅读,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海风轻拂,书声琅琅。在祖国最南端的学校——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有一座“流动式图书馆”。摆放于校园内各个角落的8000多册图书,和学校旁边免费开放的三沙市图书馆,让孩子们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浸润着书香,小小的心灵有了大大的梦想。三年级学生陈紫依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带领更多学生通过阅读看到更远的世界……”
  永兴学校业务副校长郭兴说:“永兴岛不大,但当孩子们走进图书馆,在书中却能看到比眼前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阅读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民族的未来。
  让我们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不负春光,与书同行。
  (记者史竞男、王鹏、白佳丽、王炳坤、郭翔、严勇)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书香为伴   4月22日,在江苏省兴化市昭阳街道的竹石园内,教师带领小朋友们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人们参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徜徉书海,享受阅读乐趣。新华社发(周社根 摄)
古老依旧,烟火“焕新” ——感受当代“扬州慢”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 邱冰清
  江苏扬州广陵区仁丰里,这条700米长的巷子,让游客流连。
  “我想要暖色系的配色”“该怎么抖动扇子,出来的花纹才好看?”配色、勾漆、入水、提转……仁丰里游客中心,游客们体验漆扇制作。
  不远处,永乐琴坊中传来琴音,仿佛在山间盘旋,又似在水涧激荡。“到扬州一定得听古琴曲,今日得听《梅花三弄》,可以心满意足地回家了。”“00后”游客王蕊说。
  沿街区往里走,锔瓷工艺、雕版印刷、通草花制作……传统文化展现新活力。
  南北走向似鱼脊椎骨,东西排列小巷似鱼刺儿,呈鱼骨状的仁丰里保留着隋唐时期的街巷肌理。青砖黑瓦、飞檐翘角,仍是古时江南建筑风格,有旌忠寺、阮元家庙等历史遗存十几处。
  入口处,一块显眼的招牌写着“仁丰里·非遗在说话”。这里有非遗工作室15家,民居客栈、特色文化空间不时可见,店主们表示不爱做“老板”只愿当“老师”,不为“生意”志在“创意”。
  古老街巷诉说光阴的故事。地处江河交汇之地,望运河帆影、枕长江涛声,扬州与中华文明两大“动脉”结成命运共同体。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历史城区完整保护,是扬州运河沿线最具烟火气之地,分布着大小传统街巷500多条,仍有8.5万原住民。
  巷道中古琴、扬州评话之音,与淘米洗菜、观棋人语、自行车铃声交织在一起。
  原住民,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扬州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实践中,根据建筑完损程度进行适当修缮整治,提升、改善基础设施,通过“住得好”让老居民“留得下”。53岁的袁荔在老街出生、长大,18岁后曾搬离,几年前再次搬回这里。她说:“老建筑和老邻居都还在,改造后水电气使用更方便。在这里能看到扬州城的‘里子’。”
  2500多年的建城史,为扬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烟花三月下扬州”,古往今来令无数人心生向往。
  1957年,扬州便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为古城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数十年历经五轮修规,始终坚持“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2017年,《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出台,保护古城成为“城市意志”。
  不来东关街不算到扬州。千年积淀,东关街内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华氏园、冬荣园等省市级文保单位25处、历史建筑8处,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
  在个园里领略江南园林之美,去冬荣园里的小剧场听一场扬州清曲,从街头到巷尾打卡扬州美食……阳春三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里游人如织,近两个月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
  东关街是老城繁华的代表,仁丰里是老城文化的符号,走入新旧交融的皮市街,青石砖铺就的步行道凹凸不平,行人不急不缓,茂盛的树木让街巷韵味十足,店铺以咖啡馆、书店为主。
  “网红打卡点”边城书店的主理人王军说:“古时扬州人喜欢一盏茶香一首词,如今一杯咖啡一本书,也许是属于当代人的‘扬州慢’。”
  一街一策、一片一方,扬州在古城保护更新中“量体裁衣”制定方案,走出了各美其美的“焕新”路径。(新华社南京4月22日电)
你读书的身影如此动人   4月21日,两名学生在南华大学校园内读书。
  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新华社记者赵众志 摄
我们“村”里的美丽书房   4月21日,游人在溧阳市方所文化村天目书塔读书。
  近年来,江苏涌现出一批美感和内涵兼备的乡村书房。以溧阳市天目湖畔方所文化村天目书塔等为代表的书房,建筑设计别致,在丰富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打卡地,吸引不少游客携家带口、呼朋引伴前来,用书香浸润心田。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我国亮出油气能源新“家底”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王立彬)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我国油气能源新“家底”引人瞩目。
  根据2023中国自然资源公报及2023年全国油气储量统计快报数据,全国油气勘查新增探明储量保持高位水平,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4年稳定在12亿吨以上,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合计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立方米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南海海域开平11-4油田勘查新增探明储量达到大型规模,成为国内首个深水自营大型油田。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四川盆地合兴场气田和安岳气田以及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新增探明储量达到大型规模。鄂尔多斯盆地神府煤层气田和大吉煤层气田新增探明储量达到大型规模。
  截至2023年末,全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同比增长1.0%;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页岩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516.1亿立方米。煤层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179.3亿立方米,其中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1613.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12.1%。
桂林豆腐乳制作技艺:匠心传承的千年老滋味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桂林豆腐乳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内容:桂林豆腐乳制作技艺是广西桂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产物,体现了桂林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史料记载,该技艺发源于宋朝时期的临桂区四塘镇横山村,后经不断传承完善和发展,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桂林豆腐乳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间,以香滑细腻、口味绵长、豆味浓郁著称,曾为朝廷贡品,亦是百姓佳肴。桂林豆腐乳因其形、色、香、味超群出众,备受人们的推崇,从而誉满全国,蜚声海外。
  项目级别:2008年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报记者蒋璇 文/摄
  腐乳酿造,是中国的一项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由豆腐经一次发酵,放入香料、辣椒、盐腌制,装瓶后灌入土产米酒二次发酵而成,一般用于佐菜或烹调。中国的豆腐乳分为青方、白方和红方三大类,青方主要指北方臭豆腐,红方为川渝豆腐乳,白方则以桂林腐乳为代表。
  桂都首邑,水韵临桂,这处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区,山川秀丽,四季分明,独特的气候,为桂林豆腐乳提供了绝佳的制作环境。
  桂林豆腐乳始于宋,盛于清。一块普普通通的豆腐,在桂林人手中,经历了毛霉、腌制、发酵等过程后,最终有了“麻辣鲜香,入口即化”的丰富口感。这项技艺经过数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早已成为了当地人的味觉记忆,并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品牌。

时间锤炼出传世风味
  晨曦微露,70岁的张大爷家厨房里飘出白粥的香气,一锅热气腾腾的白粥,最佳搭档就是豆腐乳。每天的早餐,他都靠这个味道来唤醒一天的味蕾。
  因为一块豆腐乳,桂林人的餐食有了灵魂。时光回溯到四五十年前,大部分“70”“80”后孩子的早饭是一个煎好的糍粑,寡淡无味。彼时,母亲从厨房一角的瓶子里夹出一块豆腐乳,一切便变得不一样了,在糍粑上抹上一块腐乳,上学路上便可以慢慢享用这美味了。有时候没有馒头,只有稀饭,倒上点腐乳汁,搅拌一下,也是美味了。
  你以为就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止,空心菜配豆腐乳,扣肉配豆腐乳,鸡翅配豆腐乳等等,在桂林,几乎所有平平无奇的食物配上豆腐乳,味道都很惊艳。这样的味道,古时也曾得到过皇帝的青睐和认可。
  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陈宏谋家人进京,带来了家乡的豆腐乳。一日,陈宏谋有幸与皇帝共进晚餐,以家乡腐乳待之。乾隆皇帝一见那碟“腐烂”的豆腐,大败胃口,脸现不悦之色。陈宏谋深知皇上心思,恭敬地献上一块豆腐乳,说,此乃家乡名菜,恳请皇上一尝,家乡人定深感荣幸。乾隆皇帝碍于面子勉强尝了一丁点,谁知味道好极了。再细看,颜色黄爽;闻一闻,清香扑鼻;入口细品,香味久留不失。于是食欲大增,那一餐竟吃了三大块,饭量增加一倍,龙颜大悦,赞不绝口。这一方小小豆腐乳自此声名远扬,成为普贡,年年入朝。清代诗人袁枚曾在其《随园食单》中赞称:“广西白腐乳最佳。”
  横山村的老人们说,很早之前开始,横山村的村民从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都要做豆腐乳,自己吃之外还要馈赠亲朋好友,不仅如此,还用担子挑着豆腐乳到桂林市区售卖,卖完后就买些豆子回家继续做。横山村的豆腐乳得到桂林人喜欢,后来桂林也渐渐兴起制作豆腐乳。
  史料记载,桂林豆腐乳是横山豆腐乳的一个分支,现在的桂林豆腐乳已经成为远近驰名的“桂林三宝”之一,而横山村的豆腐乳“从铜钱到银毫再到袁大头”卖了几个时代,名声也越传越远。
  在桂林的大小超市里,都会有桂林豆腐乳的一席之地。琳琅满目的桂林豆腐乳整齐摆在货架上,“四方井”“下边村”“榕门祠”“横山”“清横”,几乎在当地受欢迎的品牌在这里都能买到。其中的“四方井”和“下边村”两个品牌的“掌门人”刘秋弟和张华是桂林豆腐乳制作技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翻看资料,该项技艺有记载的传承谱系从1905年至今已到了第五代,传承人的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自治区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4名,临桂区级传承人8名。用心做好每一块豆腐乳,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经典老味道,这就是桂林匠人们的坚守,这份匠心也换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个老味道。

经久不衰的传统技艺
  选豆、清洗、浸泡、磨浆、煮浆、点浆、压榨成坯、一次发酵、腌坯、二次发酵…历经十余道工序后,时间馈赠给桂林豆腐乳芳香浓郁。
  桂林临桂横山四方井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兰英(市级传承人刘秋弟之女)介绍,一块发霉的豆腐,是豆腐乳技艺的开端。坊间流传,宋朝时,一名贩豆腐的小贩因忙于农务,致家中尚未售卖出去的豆腐发霉,他舍不得扔掉,故将其用盐腌起来配上辣椒香料,机缘巧合制成了豆腐乳。
  “过去生活条件差,要吃豆腐乳只能自己家里做,而做豆腐乳全凭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有扎实的手艺,当然,天气因素也是成功与否的条件。”陈兰英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碟小菜,做起来却也是一门技术活儿。四塘横山腐乳之所以畅销,最重要的就是其制作工艺的独特性。
  传统的桂林豆腐乳制作与当地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从选料、配料、冲浆到培菌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需采用当地所产优质黄豆为原料,配以横山四方井水制成豆腐坯,加上三花酒、辣椒、桂町、八角、蒜泥等天然香料拌匀发酵,整个酿制过程中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否则就不会成功。
  如今,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持,豆腐乳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比如传统的石磨,现在就被机器取代,“这样效率更高。”陈兰英说,但涉及风味或品质方面的工序,他们仍然坚持传统,例如点浆时用隔夜酸浆,制作豆腐坯时仍然是手工多次加压滤水。
  走进四方井食品有限公司发酵车间,发酵香气扑面而来,上百块豆腐整齐铺在木架上,雪白的菌丝毛茸茸均匀附着在豆腐表面。
  “此时的豆腐是有生命力的,每一刻,菌丝都在生长,直到成形。”陈兰英介绍,一块普通的豆腐在变成豆腐乳之前,首先要成为一块毛茸茸的霉豆腐。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并严格把控笼屉中的温度和湿度,这是制作出一坛豆腐乳成功的关键。约10小时后,毛霉开始生长,一天半之后菌丝生长旺盛,两天后豆腐块表面布满菌丝,再混合辣料、香料、食盐等搅拌包裹,就可以装罐倒酒二次发酵。
  经过繁复的工艺和时间的锤炼,6个月后,一瓶正宗的横山豆腐乳就做成了,于是便有了独属于桂林的味道。这项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工艺,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桂林人的智慧和用心,人们通过心手相传把天然传统发酵的湿度、温度和技术要领烂熟于心,制作出的豆腐乳色泽鲜亮、纯天然、无污染、未添加任何防腐剂,当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被誉为“东方植物奶酪”,深受顾客的喜爱。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传统手工制作还是现代化工艺生产,两者都始终坚持着横山豆腐乳的“味道”,在不改变品质的前提下,既有传承,又有改进,两者并行,折中发展的模式都有各自的市场。

“非遗”保护让传统民间小吃成了产业
  风味独特的桂林豆腐乳在市场上盛销不衰,然而事实上却是,多数的产品都只局限于两广地区。
  这样的情况在2008年发生了明显改变。
  2008年,桂林豆腐乳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临桂区四塘镇横山村的村民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豆腐乳制作工艺,如今会给他们带来这样巨大的经济收益。
  “因为有了自治区级非遗这个响亮名片,我们做的豆腐乳更好卖了,桂林豆腐乳不但进了本地超市,而且远销到了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并且还走出了国门,远销东南亚。”说起“非遗”保护对四塘豆腐乳的影响,临桂区四塘镇横山村豆腐乳协会会长、桂林下边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笑着说,原来只是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小吃的豆腐乳,现在只是在产品包装上加印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行字,产量和销售额竟翻了几番。
  同时,为了迎合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需求,生产厂家不断调整口味,相继研发出红油腐乳、臭腐乳等。
  随着横山村豆腐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桂林豆腐乳需求量日益增大,横山豆腐乳生产开始走向规模化,2008年,横山豆腐乳协会成立。现在,横山村有3家规模较大的豆腐乳生产厂家,同时,传统的家庭手工式制作也仍然保留,小小的豆腐乳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不仅如此,桂林地区许多豆腐乳生产厂家进行了搬迁、合并、扩大。横山村一些掌握豆腐乳传统工艺的师傅进入了桂林地区的其他豆腐乳生产厂家,从事技术工作。现在桂林市西城工业开发区、临桂四塘横山开发区、灵川县潭下村等都有以横山豆腐乳传统工艺为技术来生产腐乳制品的厂家。
  除了在店铺、超市里能购买外,不少厂家还开启了线上销售模式,把桂林味道卖到了全国各地。为了适应网购的需要,桂林豆腐乳的包装也进行了改良,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也密封严实。

将“非遗”打造成本地“土”“特”“产”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
  近年来,临桂区注重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临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桂林豆腐乳”既有百年传承的技艺,也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成了桂林的一张特色名片。如今,他们已在横山村设有180多平方米的培训室,用于开展传承培训活动。帮助四塘镇和横山村建立了两个两千多平方米的桂林豆腐乳生产性保护基地。并在基地内建立了500多平方米的桂林豆腐乳工艺展示厅,长期进行传承及宣传活动,并计划五年内,投入桂林豆腐乳工艺传承传播活动资金30万元。
  中科院的专家到四塘镇考察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后,认为其基本具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资格,目前各项申报工作正在积极地筹备中。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但使很多流传民间的草根文化和技艺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还有一些更是进一步做成了品牌,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负责人说,一方小小的桂林腐乳,从年产值一两千万元成长为年产值近亿元的产业,走出了一条在守正中求变再到破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专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