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时事

06版:理论

07版:发现桂林

08版:专题

返回 2024年04月17日

临桂五通镇:种下甘蔗节节长 创造甜蜜新未来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17日     

  蔗农在放置甘蔗种茎。记者何月 摄
  本报讯(记者何月 通讯员周洪立)甜,五味之一。在临桂区五通镇桂林两新党建乡村振兴示范点、聚慧万禾五通甘蔗种植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田成方、地成行,蔗农们将短短的甘蔗种茎埋在土里,等待其生根发芽节节生长,为桂林果品增加一份来自五通的甜蜜,成就五通镇“甜蜜产业”的发展。
  五通甘蔗又称五通青皮蔗,因甘蔗皮薄且青而得名。五通镇地处义江两岸,雨量充沛,土层深厚、肥沃,优秀的水土孕育了甘甜可口的甘蔗。民国年间,五通青皮蔗就已热销湖南、贵州等地。1959年国庆节,五通甘蔗被送往北京展览。而在1980年,五通青皮蔗的产量更是突破278万斤。
  “一看,二摇,三落,四尝,五留香。”这是流传在五通镇的甘蔗谣。据传,若手拿五通青皮蔗的中间,轻轻一摇,甘蔗会从节中间断成几节;若拿一节甘蔗使其自然落在石板上,这节甘蔗会跌开几瓣;而吃完甘蔗,嘴唇和手都有糖香之味。甘蔗谣由此而起。
  “那时镇里的青皮蔗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蔗农直接把甘蔗搬到路边卖。圩日里,321国道两旁从五通粮管所一直到第二市场都摆满了甘蔗,很壮观。”基地负责人李明贵告诉记者。过冬吃甘蔗,寒冬暖如春,一捆青皮蔗是曾经桂林人过冬的必备年货。
  然而随着“北果南下”的冲击和本地水果业的崛起,日渐丰富的冬季水果市场促使五通青皮蔗产业提档升级,由粗放种植转向集约经营。“数百年的产业,青皮蔗不仅是五通镇种植的特色水果,更是桂林人从小吃到大的一种味道、一种记忆。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种好五通青皮蔗,让青皮蔗成为农民的致富蔗,让五通甘蔗产业得到更大发展。”五通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吕群表示。
  目前罗江村种了400亩青皮甘蔗,基地内还有专门育苗的育苗区,目的是探索发展出一套五通青皮蔗科学种植方法。“五通青皮蔗要想在如今的水果市场再度占据一席之地,就要规避以前盲目扩种的种种弊端,科学种植,让青皮蔗更甜、更好吃。”李明贵说。五通镇党委、政府联合聚慧万禾公司在罗江村打造的这个甘蔗种植示范基地,便是力求以“党建引领+企业带动+农户联动”模式,推动五通青皮蔗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示范基地的科学种植和育苗推广,我们计划3年内辐射带动形成万亩种植示范片,推动农业生产实现品种优良化、栽培绿色化、管理精细化、种植规模化和产销订单化,实现五通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五通镇党委书记陈树云说。目前基地里种植有3个品种的甘蔗,分别是广西农科院培育的黄皮甘蔗、黑皮甘蔗以及五通本地青皮甘蔗。通过对比3个甘蔗品种的外观、口感、抗病性等特性,选育出最具本地市场竞争力的品种。
  在基地育苗区,李明贵等技术人员也在尝试通过进一步繁育甘蔗种茎和甘蔗组培脱毒苗,力求实现甘蔗从“种茎”向“种苗”转变,进而消除农民自留种质量参差不齐的弊病,提升五通青皮蔗果品质量。
  种出好甘蔗是发展五通青皮蔗产业的第一步。基地从功能上被划分为“一带四区”,即党建示范带、种植体验区、快乐采摘区、农产品展示区、育苗研学区。通过土地规划,发展基地休闲属性,带动乡村旅游。不仅如此,五通镇党委、政府鼓励企业积极研发甘蔗产品,如甘蔗汁、甘蔗酒……在最大程度保留五通青皮蔗营养和风味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甘蔗价值。
  随着罗江村甘蔗种植示范基地的逐步发展,不少放弃青皮蔗种植的五通蔗农重返田间,在基地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甘蔗种植。如今,五通镇的“甜蜜事业”不断提档升级,通过打造甘蔗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让五通镇未来发展能真正“口咬甘蔗从尾起,一节更比一节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