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时事

06版:理论

07版:发现桂林

08版:专题

返回 2024年04月17日

抓储备 保供给 强服务

市供销社多举措护航春耕生产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17日     
  本报讯(记者周文琼 通讯员黄利辉)一年之计在于春,农资货源和价格关乎春耕生产。记者从市供销社了解到,我市通过抓储备、保供给、强服务等举措护航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不负春光。
  “目前农资市场货源充足,供需总体平衡、行情较为稳定、供给比较顺畅,能有效保证春耕备耕需要。”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供销社系统累计调入化肥10.22万吨、农药6.38万吨、农膜0.09万吨;销售化肥6.99万吨,农药1.82万吨、农膜0.09万吨;库存化肥4.75万吨、农药0.29万吨、农膜0.1万吨。据市供销社系统统计,截至2月末,我市肥料平均进货价为3436.30元/吨、农药78770元/吨、农膜11300元/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24%、-7.60%、0.01%;肥料平均销售价3796.28元/吨、农药89030元/吨、农膜12642.86元/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16%、-8.20%、-0.03%,农资价格普遍下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种果积极性。预计后期市场以大稳小动,局部灵活调整为主。
  桂林市供销社围绕粮食安全和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从去年9月就开始开展冬季农资市场调研,密切关注各监测点数据变化,发现广西尿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下游恐高心理较浓,可能引起年后市场波动,影响春耕备耕,立即成立了农资保供稳价工作专班,指导督促各农资企业积极筹措资金,调整库容结构,加大农资商品采购力度,在品种、数量上备足货源进行冬储,指派专人协调、跟进农资储备进度。去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共储备化肥4.14万吨、农膜202吨、农药2242吨。有两家企业被中华全国总社列为重点农资保供企业。
  今年开春后,面对寒潮天气比往年长、前期市场需求不旺、农资销售可能临近春耕急增的特点,市、县供销社坚守农资“质优”和“价稳”两条底线,推动全市基层社、农合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主体积极与区社农服公司洽谈业务合作,做好“零差价”农资产品供应对接。各农资企业深入一线,主动了解用肥需要,一方面提前将农资商品调往经销网点,一方面提供预约配送等服务,防止缺档、断货。同时,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先检后销”“先试再用”“定点配送”等农资营销、配送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服务站、庄稼药院、金融服务室联动作用,实现销供服“一网融合”。
  今年来,市供销社在加强服务方面也下足功夫,已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120多名,举办各类种植养殖培训班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大力推广水溶肥、有机肥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应用;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合联”开展土地托管、测土配肥等服务22.7万亩次;联合各金融机构,为涉农企业、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农业保险4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