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月老趣事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莫喜生
月老,即“月下老人”,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传统人物,为饮食男女的婚姻牵线搭桥。唐人李复言在小说《续玄怪录·定婚店》曰:其在冥冥之中,持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夏秋忙农事,头尾多婚嫁。成就一桩天地良缘,月老堪称使者,虽其一不耕田二不种地,但千百年来,男婚女嫁皆有求于他。月老把互不相识,性格、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不同的两个青年,说合在同一屋檐下吃饭睡觉,生儿育女;故其在人前人后赚足眼球,风光无限。但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普及,社交软件铺天盖地,月下老人的趣事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和记忆。
曾被朋友们戏称为文艺青年,活跃于同事中的莫某,不拘泥于各种礼仪。三十多年前,孤身到离家五十多里外的城区某中学任教,已到婚嫁年龄的他得知附近村小有一年轻女教师,高挑匀称,身材“柳暗花明”,性格温柔,于是便只身前往。一来二去美女教师心领神会,后以其年长莫某数岁为由婉拒,但撮合其闺蜜与莫某交往。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由前女友做媒的其女伴,遂成为莫某之家庭主妇。
令人欣慰的是,夫人也为人师表,还精于裁缝及编织,美中不足是其性格内向“不怎么合群”。然而“不合群”者居然去帮人说媒,且把一对年轻男女给搞定了。一天,准新郎新娘拟来谢媒,夫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人前人后重复好几遍;客人前脚走,就当着母亲、小女和莫某炫耀,很有“王婆卖瓜”之嫌。
莫某娓娓道来:并非你劳苦功高,技胜于人,而是新人缘分已到。之后,一二三四,甲乙丙丁:首先,现在通信发达,媒体铺天盖地,网恋无缝不入,婚介多如米铺,仅凭你一边一个电话,就能成其好事?其次,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同事朋友凡好心者,无不施加压力。再次,准新郎新娘都年过三十而奔四,先前雾里看花,现在再选不中,敢保鲜花不谢?况且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天下美事,谁人不想?还轮得到你这“不合群”之人撮合?
母亲素来为人胆小,处事谨慎,非关键时刻不表态,此时也按捺不住说:做媒,也不能做得太频繁,一生最多做一两个。邻村老媒人某某,一辈子做成无数的媒,感谢她的人无数,但得罪的人也无数。当初登门致谢的小夫妻,后又上门倒苦水诉牢骚,关键时刻,曾经千恩万谢的小夫妻父母也缄口不语。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俗话又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话是这么说,在网络尚未普及、信息闭塞年代,要落实并非易事。而这婚姻关乎家庭和家族繁衍后代,荣辱与共,也是亲朋好友和整个村的大事。所以,与人做媒在莫某老家及附近十村八寨,及至桂北地区,是颇能令人羡慕的职业。过去,办喜事的主家会给宾客们分发门类诸多的“金”或“仪”,类似现在的红包,如“舅金”“姑金”“离娘金”“嫂金”。月老在平时能得到男女双方的“力金”(出力之意),好酒好肉款待;特别是在众人瞩目下于喜乐和鞭炮声中,腿脚灵便、口齿伶俐的媒婆,往返在男女两家及众多亲朋好友之间三番五次,简直是两国交战的使者。所以这时媒婆在人群中的回头率绝不亚于那对新人;最实惠的是这天男女双方都各送十几斤重的大猪头给媒婆。20世纪80年代以前,吃猪肉得要凭票供应,一个月难得开几次荤,因此,这猪头无疑有巨大的诱惑力。
不过这猪头肉也不是那么好吃。连学龄儿童都知道这样的口头禅:做媒还包你生仔?日久天长,原先恩爱夫妻,现原形毕露:起初是家庭小事,后来逐级上升战火,于是互相埋怨,恨当初看花眼,选错人;聪明者莫不心知肚明,把导火索引向月下老人;以前越雷池之男女,花前月下缠缠绵绵,自由恋爱,估摸到能定终身时,就请媒人去说服自己双亲,一来可遮人眼目,二来为日后因家庭琐事发生斗嘴吵架寻找出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