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大美昭州。 钟义参 摄
□本报记者 杨湘沙
画角三声动客愁,晓霜如雪覆江楼。
谁道桂林风景暖,到来重著皂貂裘。
在《桂州口号》中,诗人戎昱借景抒情,生动表达了一个流落岭南的游子在人间冷暖之间的复杂心情。
古时的文人,环境使然,大多走不出人身依附的宿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大却运气差兼且性格孤傲点的,难免不处处见愁怨。戎昱寓居桂林的时候,一度十分落魄,如果不是无意中被刺史李昌巎发现,爱其诗才,将其延为幕宾,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日子过得可能还要艰难。但他毕竟留下了关于桂林的诗篇,格调高峻也好,低怨也罢,仍值得桂林人一记。
细看支撑桂林历史文化大厦的基石,上面又哪里少得了像戎昱这样的感情碎片呢?
戎昱是这样,李商隐又何尝不是呢?
戎昱靠刺史李昌巎的照拂才能活下去,而半个世纪后的李商隐也是跟随在桂州刺史郑亚的身后,才算是在桂林谋得一席之地,两人的际遇称得上是大哥莫笑二哥,差不太多。不过,虽然郑亚当时也是被贬官员,但从一上任开始,李商隐便跟随左右,他在桂林的待遇显然是要比先流浪后才被发现、纯属被人捞上岸的戎昱好上很多的。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后人为唐宋时期文人盖棺论定时,列了一个“唐宋八大家”的名单,唐朝的韩愈、柳宗元位列其中。
韩愈列进这份名单的首位,没什么问题,毕竟他应该是史上发明成语最多的文人。
如你所知,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古文典籍。而据不完全统计,韩愈在他的传世文章中给后人贡献了三百多个成语,有说三百二十二个的,也有说三百三十一个。无论如何,这个成就无人能及。你未必能完整背下韩愈的诗文,但他发明的成语,有几个是你不经常用到的呢?
比如说,“再接再厉”,来自《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坐井观天”出自《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大展宏图”出自《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雷厉风行”出自《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哪一个不是我们时常脱口而出的?
至于弱肉强食、食不下咽、落井下石、飞黄腾达、袖手旁观、俯首帖耳、大放厥词、力挽狂澜、挂一漏万、萎靡不振、蝇营狗苟、动辄得咎、破釜沉舟、推陈出新、独树一帜等等,但凡读完初中的,又有几个不是耳熟能详、挂在嘴边?
论发明成语或留下经典诗句进而流传百世惠及后人的,单从数量上来看,史上能与韩愈一比的,可能只有一个人了。这个家伙就是李商隐。
毕竟比韩愈晚近半个世纪出生的李商隐,虽然留下创造性的成语没几个,但他给后人留下的经典诗句之多,可能也无人能及,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写情书想要文化一点表达的,或者要写首高雅兼且复古一些歌词的,仍然要拾李商隐的牙慧。我们不妨简单地罗列一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六首(其六)》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暮秋独游曲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宫辞》
……
这么多的经典句子,千百年来被人反复吟诵至今,就连留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路人”的宋之问,估计也只能自叹弗如。韩愈要是还在,是揪胡子还是拍大腿呢?
韩愈没来过桂林,但他写过一首《送桂州严大夫》的诗,也流传至今: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
当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今天的桂林人在向外人介绍桂林山水的特点时都还在用。
不过,李商隐是如假包换在桂林待过的,而且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据学者统计,他在岭南期间,总共留下了四十多首诗作,堪称那个时代产量最高的知名文人。
刚到桂林安家,溯漓江而上,到达今天的白石潭时,他留下过题名《桂林》的一首诗: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今天到桂林北郊的白石潭,静下心来往江边一坐,极目北望,江宽地共浮、不似在人间的感觉依然还在。
之前李商隐还写过一首诗,名为《桂林路中作》: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这应该是李商隐刚到桂林时所作。夏秋之交,尚有蝉鸣,又见村犬成群,还有僧独归,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
李商隐许多诗里都提到“贾生”。翻查资料得知,“贾生”即贾谊,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但后来遭人猜忌排斥,抑郁而死。仕途不如意的李商隐爱自比贾谊,感叹不为世用。据本地学者考证,该诗是李商隐到桂林后所作,是在抱怨皇上不能真正重视贾生,使其在政治上无法发挥作用,其中饱含李商隐对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在桂期间,李商隐还写有一首《高松》,以松树的高洁性格自比,虽颇有无奈之意,也是佳作: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
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刺史郑亚对李商隐十分信任。到达桂州不久,兼着桂管观察使的郑亚请李商隐为掌书记,不久擢为观察支使。这是仅次于正、副观察使的高级幕僚,从六品上阶,在李商隐的仕途中算得上最高的官品了。
郑亚的信任,给刚刚从被牛党之争排挤中脱身出来的李商隐一种感情上的慰藉。桂林独有的黄昏骤雨,以及接踵而至的雨后天晴带来的空气清新和无尘视野,都极大触动了他的心灵。他用难得的愉悦心情写下了《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用桂林夹城之中毫不起眼的小草托寓自己的命运,觉得自己就像久遭雨淋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里面不乏对郑亚的感激之情。这个时候,李商隐仿佛变得豁达和开朗多了。尽管仕途坎坷,党争无情,但山水有情,人间自有真情在。
应该说,郑亚对李商隐确实是不错的,一有机会,就将李商隐放出去,让他独当一面。所以,当昭州(今桂林辖下平乐县)遇到暴乱,朝廷任命官员四散逃窜时,郑亚及时把李商隐安排在了昭州代理刺史的位置上。如你所知,郑亚除了有个桂林刺史的头衔外,还有个更大的官职,就是桂管防御观察使。“桂管”是桂州总管府的简称,治所在桂林,管辖桂州、昭州等十几个州。对于郑亚来说,这个时候安排一下李商隐上位,也就是一个人举手同意的事情。当然,在朝廷正式任命前,昭州刺史的官名,还得加上代理两个字。
据本地学者考证,李商隐从847年六月初到广西,扣除受郑亚指派出差到江陵的三四个月,到他离开桂林时,实际在广西总共生活了七八个月时间。而他在昭州,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月左右。
不过,即使是这称得上极短的个把月时间,李商隐也留下了三首脍炙人口的诗:《异俗二首》和《昭州》。
《异俗二首》
其一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其二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昭州》
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
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
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
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
《异俗二首》写到了昭州的病灾、兽灾、雷暴、洪水等恶劣环境;甚至黄昏来临时,能看到老虎在官道上打斗、猿猴在驿楼上啼叫的肃杀破败奇景;还写到了李商隐接受百姓对前任长官的诉状。从中不难看出李商隐首次作为地方老大时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
李商隐能够在极短时间的任职中就了解到当地老百姓打虎的毒箭、抓老虎的道符、渔网的款式、捕鱼的诱饵,还有百姓对巫术的迷信等等,细节十分丰富,说明他当时真的是想在昭州做一番事业的。
当然,还有学者认为,李商隐在去昭州的途中还曾留有一首名为《江村题壁》的诗,描述了桂林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与百姓的融洽关系。
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当郑亚再次被贬到循州担任刺史后,李商隐的昭州代理刺史路也走到了尽头。无奈之下,李商隐只得告别广西,重启他的奔波模式。在北归路上他写了首名叫《乱石》的诗:
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
据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的考证,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隐离开桂林郑亚幕府之后。大中二年二月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亦罢幕索居,就此离开了桂林。此后他曾想投靠湖南观察使李回,李回却不敢为他奏辟,又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老套路。因此,李商隐遇合无缘,精神痛苦,有感而作此诗。
同样是以虎为题材,此时的老虎和李商隐当年在昭州代理刺史时看到的活生生的老虎,感觉已经完全不同。
至于这个时候,李商隐为什么没有坚定不移地追随郑亚去广东的循州,我们就不好妄自揣测了。因为除了爱情,李商隐好像都是无所谓的样子。时也命也,身在那样一个年代,李商隐也是没有太多的办法。毕竟,郑亚后来就死在了循州任上,你能说李商隐的眼光差吗?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按照史料记载,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老大,李商隐很小就开始通过抄书、舂米来赚钱补贴家用,也算是从小就历尽人间苦难,看尽世间悲凉。
据说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师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学习经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还能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
因为少年时困顿的生活经历,李商隐属于成熟比较早的人,这不光体现在谋生技能上,更体现在他的诗文中。当然,这个时期的李商隐运气也还不错。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后,文学青年李商隐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能得到白居易的器重,又入了令狐家族法眼,李商隐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说起来,这个令狐家还真不简单,之前的系列里,我们就聊到过令狐熙。令狐熙曾经在隋朝时总管过桂州十七州的军政事务,这是令狐楚的长辈。而令狐楚在唐朝时,最高当过宰相。令狐楚虽然没来过桂林,但他的弟弟令狐定曾任桂州刺史、桂管都防御观察使;而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后来也当过宰相。
尽管中间免不了也有沉浮,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家世源远流长、家运鼎盛的豪门大族。能跟紧了令狐家,李商隐应该是不愁前途的。
事实上,令狐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一直把李商隐带在身边,刚开始除了让他和儿子令狐绹密切交往外,还亲自辅导李商隐的学业,并且“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路子有路子,对于和李商隐无亲无故的令狐楚来说,能做到这一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后来令狐楚更是聘李商隐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个人格局。
不过,李商隐虽然学习刻苦,天赋也高,但科举一途却不太顺利。学问不如他的令狐绹中了进士好几年后,李商隐才算是过关,而这已经是837年,当时他二十四岁。虽然年纪也不算大,中进士的年纪实际上比二十五岁高中的令狐绹还要小一岁,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李商隐兄弟相交、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令狐绹中进士的时间是830年,比李商隐整整早了八年。最要命的是,李商隐这次考上进士,背后还全靠有令狐家使了暗劲。据说,令狐绹曾想尽办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考官面前屡屡提及李商隐,终于让考官对李商隐多留了个心眼。这当中的各种关窍李商隐应该是知道的,但也可能因此对李商隐的三观树立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点,从其之前之后的诗文之中也能约略看出一二。比如说李商隐在836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
无论如何,这令狐家上上下下对李商隐还真是没啥可指摘的了。这大概也是后来李商隐毅然决然离开令狐家的圈子后,令狐绹一辈子都不愿再见李商隐的主要原因吧?
李商隐人生的转折点,应该出现在838年春。这一年,李商隐应博学宏辞试不取(记者弱弱地问一句:李商隐的应试能力好像还真不怎样?),在参与料理令狐楚(卒于837年,生前曾留遗言,他的墓志铭一定要由李商隐来撰写)的丧事后不久,也不知出于什么角度考虑,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做了王的幕僚。王茂元也是爱才之人,对李商隐的文采非常欣赏,将女儿王氏嫁给了他。这次联姻看似才子佳人的绝配,但这可能是李商隐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大败笔,因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去。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就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一辈子都在为此付出代价:“李党”的李德裕在位时,李商隐回家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朝廷又变成了“牛党”把持。牛李之争,其中的利害关系,有令狐绹这个过从甚密的兄长在,李商隐难道真的一点都不清楚吗?也许李商隐本人心高气傲、洁身自好,并无意加入到党争的漩涡中去,但现实还是狠狠地打了他一个狼狈不堪,从此仕途一直萎靡不振。
在李商隐眼中,也许是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后面确实也写出了给王氏的传唱千古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终究是负了令狐家,也负了自己仕途上的远大志向。
从这一点来看,李商隐的政治敏锐性确实不如韩愈。史料记载,韩愈一生只跟随过裴度(裴度为将相二十余年,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他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柳宗元的平反,背后也有裴度的身影),似乎后来没再更换过门庭,因而更受职场尊敬。而李商隐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就无法摆脱一辈子做幕僚的命运,而且是不同人的幕僚,想得到职场青睐,真的很难。
郑亚欣赏他,带他来桂林做官,还委以重任。但当“李党”阵营的郑亚再度被贬去广东偏远地区的时候,李商隐三思之后又跑了。
李商隐,字义山,义气的义,义气如山,无惧风雨,当为进;韩愈,字退之,退而求之的退。这一退一进之间,其遭际之好坏,今人谁又说得清楚?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