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从汉:
扎根深山四十载 只为让山里娃走出去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15日

1月10日,潘从汉和学生一起升国旗。

1月10日,潘从汉护送放学的孩子们回家。

1月10日,潘从汉在给学生上课。

1月10日,潘从汉在课间和学生做游戏。
□本报记者刘教清 李忠波 通讯员韦吉阳 沈春桃 文/摄
三十年前,纪录片《龙脊》闻名全国。对龙胜,尤其是龙胜小寨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纪录片中,潘从汉老师在小寨小学上课、上门收学费,年轻且充满活力。
时光真如弹指瞬间:如今的潘从汉满脸沧桑,与纪录片中的他真的是天壤之别。就在2023年6月,从教40年的潘从汉退休,离开了一生相伴的讲台。
岁月无情,人有真情。潘从汉退休后不久,村民、孩子和当地教育部门干部的深情厚意,又让他收到了“返聘”通知。现如今,潘从汉依然扎根深山教学点,独自带着10名学生开展教学,成为孩子们的“至亲”。
满腔热情返乡从教
隆冬时节,从龙胜各族自治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顺着龙脊镇蜿蜒曲折的盘山路,驶入距离县城37公里的小寨村满田屯。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矗立的一栋吊脚楼显得格外显眼,这里便是满田小学。在教室内,退休返聘教师潘从汉站在黑板前,认真地给学生们上课。
潘从汉1963年6月出生在小寨村。当时村里没通公路,“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是当时小寨村的真实写照。1980年,17岁的潘从汉高中毕业后选择外出打工。
1983年,时任小寨村完小校长的潘周恒找到潘从汉,说翁柳教学点正缺少老师,请他支持。
“作为大山人,我太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了。”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心态,当时潘从汉立即答应返乡从教。
这一答应,就成了潘从汉几乎一生的情缘。
20岁,正值青春年华。20岁的潘从汉,从一名南下打工人,顺利转变成了翁柳教学点的代课老师,负责教两个班级学生。
可大山不通公路,从家里到教学点需步行约5小时。潘从汉只能每周星期五下午回家,星期一大清早天刚亮时,就要赶往教学点。
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很多年。潘从汉说,那些年,每年至少要磨破2双解放鞋……
直到2009年,吃上“旅游饭”的小寨村通公路了,全村欢庆。次年,潘从汉用攒下的工资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沿用至今。
四十年辗转六所学校
拍纪录片《龙脊》时,潘从汉30岁,正在小寨小学任教。可很多人不知道,从教40年中,他先后在6所学校教过。既教过小学,也教过初中,“但都在山区,还是和山区的孩子有感情”。
十年前,潘从汉被调到离家5公里外的满田小学任教,负责教一年级,另一名老师负责教学前班,他每周上25节课。
准确地说,满田小学在“鼎盛时期”才能称得上小学。
原来,满田小学人最多的时候,有上百名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可如今只有一个幼儿班,共10名孩子,只有潘从汉一名老师。所以,只能是一个教学点。
和其他乡村教师一样,多年来,潘从汉既是老师,又是“保姆”,还是“服务员”。
因为除了正常的文化、体育和美术等课程外,他还要负责给孩子们做营养午餐。要是哪个孩子有个头痛脑热,他还要及时送去就医……
其实潘从汉并不是没有去镇里工作的机会。
潘从汉为人踏实,教学成绩也算突出。早在2010年,中心校的领导经过多方考虑,想将他调出大山。潘从汉坦言,起初他也动摇过,“毕竟镇里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好很多。”但思虑再三,潘从汉又决定继续扎根山村,原因很简单:村里的孩子和家长需要他!
四十年来,潘从汉的学生都走出了大山,但他依然还在山中。据统计,共有5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不少是“双一流”学校。
返聘后仍将尽力
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在潘从汉退休时变得愈发明显。
只要是教学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偏远。这就意味着,很多学生的接送与管理是一个现实难题。
满田小学也是如此。2023年6月,潘从汉退休后,一些家长急了。小寨村的学生家长潘金成屈指一算:“如果潘老师(潘从汉)不教书了,我每年要多花一万多块钱。”
这一万元从何算起?
如果潘从汉不在满田小学任教,极可能会裁撤该教学点,所有学生将被分流至镇上的中心校上学。那么,从村屯到镇上有好几十公里路程,“我们要在镇上租房,家长要陪读,吃住行一年少不了一万块的。”
这也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心声。所以,一些家长先后找到村委和中心校,请求保留满田小学,也请潘从汉“留下”。
这里更多的是村民对潘从汉的信任。“潘老师教得好,我们的孩子都想让他教。”小寨村党支部书记潘忠友说,下一步他们还将修缮满田小学,营造更好的环境。
如今,每周一至周五,“返聘”后的潘从汉一如既往地穿行在弯弯山路上,准时出现在学校里,继续教书育人。他说,他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乡村教师,但会尽自己的力,走好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