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元就业补助金怎么用?
今年我市拟开展“四大工程” 实现高质量就业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14日
本报讯(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戈红明)1月9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今年,我市将充分利用好去年获得的1.4亿元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补助资金,拟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升、特色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智慧就业信息化提升“四大工程”,实现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目标。
去年,我市成功通过人社部、财政部组织的2023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竞争性答辩,获得中央、自治区1.4亿元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补助资金支持,是全国20个、广西唯一入选城市。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利用好这1.4亿元补助资金,我市拟在今年开展“四大工程”。将重点加强对试点县的工作指导,开展城乡一体智慧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创建“桂林山水甲天下·就业服务暖万家”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品牌,提升全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加强特色技能培训力度。今年,我市将全面开展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在内的“八大行动”。围绕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培训。围绕特定企业的规模化用工需求,强化“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每年定向向重点企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围绕特殊时期旅游、餐饮、文娱等服务行业的复苏需求,开展茶艺师、景区讲解员、餐厅服务员等培训项目。
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今年,我市将持续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诉求,落实实名制就业帮扶服务,进一步做好毕业生“1131”就业帮扶服务,即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持续结合商圈、夜市经济,开展招聘夜市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的“带岗直播”“网络招聘”“入企探岗”等线上招聘活动。精准识别落实“一人一档一策”帮扶措施,为困难人员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同步深入开展劳务协作、支持引导困难群众返乡创业。鼓励广大用人单位吸纳困难人员就业,运用税收优惠、吸纳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等政策,通过市场渠道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市摸索“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提供均等、优质、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如我市统一使用“数智人社”网上服务大厅和“桂通办”平台提供线上服务,官方平台普遍存在功能不健全、流程不畅通、数据实时共享差等问题,距离“一网通办”的愿景还有差距。此外,系统在智能政策经办、智能求职招聘、零工市场管理和智能化就业监测方面也需要改进。因此今年我市将继续在就业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优化“数据网”,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发布、就业困难认定、职业指导、档案托管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同时及时收集发布岗位信息,精准匹配用工和求职双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跑一次,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事项“打包办”“提速办”“异地办”“一窗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