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关注

06版:县区新闻

07版:健康桂林

08版:杭州亚运会特别报道

返回 2023年09月26日

铭记文化抗战岁月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桂林日报      2023年09月26日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陈列的抗战文化名人群像。

  ▲设置在桂林穿山公园内的“岁寒三友”(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铜像。

  ▼象山公园门前的国防艺术社浮雕。

  ▲位于市解放西路的广西省立艺术馆。这里曾经举办过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
□本报记者张苑 文/摄
  202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当晚,一场名为“重温抗战文化经典,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抗战胜利纪念暨桂林抗战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在王城景区国学堂激情开场。
  田汉、欧阳予倩、丰子恺、徐悲鸿……在活动现场,这些文化名人的画像和简介前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驻足并留影;晚会上有桂林抗战文化专家们深情的讲述,还演出了话剧《旧家》、情景剧《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花桥荣记》等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经典剧目。一时间,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85年前那座写满激情与荣耀的桂林抗战文化城。
  “桂林抗战文化城”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名词,它特指从1938年至1944年,在桂林这座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掀起的一场形式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在这特别的6年间,美丽的桂林接纳了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容纳了大量的文化机构,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因此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
  “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抗战时期,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要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一要研究延安,二要研究桂林。”抗战时期在桂林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的林焕平先生曾这样总结。
  在那段特殊的激情岁月里,活跃在桂林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聚桂林的文化进步人士投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他们克服艰苦的生存条件,饱含创作激情、爱国热情和战斗豪情,创作出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优秀文艺作品,也创造出一个桂林山水间的“文化奇迹”。
  8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透过城里的历史遗迹,掇拾那些写满历史沧桑的“荣耀记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涌上心头。

走进桂林“八办”——小楼里藏着动人心魄的峥嵘岁月
  在桂林市区中山北路14号,矗立着一栋颇具桂北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坐东向西,白墙黑门。左侧门额上悬着“万祥醩坊”的横匾,右侧挂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竖牌。一个用来掩护它曾经的“秘密”,一个用来标明它现今的“身份”。
  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的特殊日子里,记者再一次探访这座承载红色历史的小楼。
  走进“八办”旧址,一楼的后院仿佛仍能看到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革命家运筹帷幄、指导秘密战线斗争的匆忙身影,秘密电台室里似乎还能听到直通延安的红色电波在“嘀嘀嗒嗒”作响。旧址旁边建有一座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抗日烽火映桂林”展,展示历史照片逾1300张、文物实物达200余件,还通过仿真场景、电子沙盘、电子地图、多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多层次、多视角地展示桂林军民的英勇抗战史,回顾桂林抗战文化城这一独特现象。
  看着一张张黑白老照片、触摸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文物,85年前的硝烟和炮火、怒吼和呐喊、愤懑和抗争,再次浮现脑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底,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共中央武汉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决定在重庆、桂林设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部分人员一路艰辛抵达桂林。不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
  1938年底,随着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桂林成为西南一带主要的后方城市之一。各地转移与迁徙人员大量汇聚桂林,一时间,桂林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文化中心”。刚成立的桂林“八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担负起直接领导广西地方党组织工作的任务。
  当年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不仅充分利用桂林的特殊地理优势和特殊政治环境,积极领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还利用领导南方各省及海外南洋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有利条件,以及桂林抗战文化能够向海外辐射的作用,直接促进了中国抗战文化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有机联系。同时,桂林“八办”又通过中共地下党活动,直接影响着华侨所在国的反侵略斗争,直接支援了东南亚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撤销。桂林“八办”在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出色履行了使命,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为其后桂林地区抗日进步势力的继续发展以及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在桂林的再度兴起准备了条件和力量。
  如今,这座小楼依然矗立在原地,但它早已不再是曾经的“秘密基地”,而是成了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频繁前往全国各地举办交流展览,目的是推介桂林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和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纪念馆还先后举办了“国旗颂”“不能忘却的历史:‘七七事变’与全面抗战爆发70周年图片展”“隐蔽战线的传奇——抗战时期的中共隐蔽战线”等50多个专题展览。
  为了让观众直接参与、亲身感受,新陈列馆还增设模拟电台发报、桂林保卫战防线等项目,参观者还可以向英雄烈士墙敬献电子映山红等。此外,纪念馆每年还送展上门,深入各县(区)学校、社区作巡回展,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寻找桂林抗战文化“痕迹”——桂林城见证昔日的“文化奇迹”
  三多路口的“三联生活书店”石碑、正阳路南段的马君武雕像、象山公园门前的国防艺术社浮雕、六合路口的巴金故居碑刻……漫步在今天的桂林城,一个个与抗战有关的地标映入眼帘,让人想起80多年前发生在桂林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这些抗战文化地标是我市从2015年起陆续建成的,共有20多处,大部分集中在桂林城中心。
  除了这些新建成的地标,在桂林城里还能寻访到不少与文化抗战有关的遗址遗迹:太平路的《救亡日报》旧址如今保存完好,由郭沫若、夏衍担任主办人员的《救亡日报》曾在这里编辑出版;位于解放西路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如今已被修缮一新,这里曾经上演由欧阳予倩、田汉等人主持的轰动全国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
  1938年,广州、武汉即将沦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桂林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短期内汇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士。据统计,当时汇聚在桂林的文化人士有1000多人,其中文化名人就有200多人,如文学方面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艾青等;戏剧方面有田汉、欧阳予倩、洪深、蔡楚生等;美术方面有徐悲鸿、丰子恺等;音乐方面有张曙、李凌等;专家学者有陶行知、邹韬奋、李四光,等等。他们心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在抗日的旗帜下战斗,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讴歌,为民族复兴呐喊。
  据统计,抗战时期先后在桂林出版的报纸有20余种,开设的出版社、书店达220多家。在桂林开展活动的专业和业余音乐团体有70多个。这些团体围绕抗战的时代主题开展歌咏活动,举办音乐、歌舞晚会和街头宣传公演活动290多场,桂林城内到处响起抗日救亡的歌声。
  那个时期的桂林,戏剧运动也空前盛大。1939年,著名戏剧家田汉率评剧宣传队来桂林演出他创作的《岳飞》《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双忠记》等爱国历史剧。1940年后,他又来到桂林居住,领导新中国剧社坚持抗战戏剧演出。戏剧家欧阳予倩在桂林创作和导演了《梁红玉》《青纱帐里》等抗战剧作和新编历史剧《忠王李秀成》,并主持广西艺术馆的抗战戏剧演出和桂剧改良运动。1944年2月至5月在桂林举办的“西南剧展”,更是吸引了南方数省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造就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共担时代使命——让山水间持续扬起“文化自信”
  如今,80年过去,时间改变了桂林这座城市的面貌,而那个特殊年代留给桂林的“荣耀记忆”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桂林人的心里。如何挖掘与保护“桂林抗战文化城”这一文化符号,并赋予鲜活的时代意义,成为桂林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近年来,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桂林市委、市政府大力将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与旅游、生态建设有机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个抗战文化遗址得以保护和修缮,并被挖掘出深刻的文化教育内涵;“桂林抗战文化”贯穿桂林的文学、戏剧等多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搭建桂林抗战文化的综合宣传教育载体,正成为桂林文化界积极探索的课题。
  “桂林文化城不应只是历史的陈迹,而应是鲜活的存在。我们应该以活态的方式呈现桂林文化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黄伟林这样说。这不仅仅是一位学者的心声,也是每一位桂林人的期待。
  “在历史落幕的地方,我们重新出发!”——桂林喊出了传承抗战文化的响亮口号。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系列以追寻抗战文化城记忆、传承抗战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艺术活动,陆续在美丽的桂林山水间展开。
  近年来,我市以抗战文化城为背景创排的舞台剧目精品迭出,并多次在全区、全国获奖。2018年9月,展现桂林文化抗战历史的大型桂剧《破阵曲》受邀参演“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首次在北京演出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2021年以来,桂林被赋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把桂林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成为桂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22年12月,首届桂林艺术节开幕,一批中外艺术家齐聚桂林,29台节目、128场精彩演出,为山水之城增添斑斓的艺术色彩。山水与戏剧的交汇是本次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剧场里、象山边、古城墙、湖心亭、溶洞里……戏剧演出遍及城市多个标志性场所。本届艺术节以“山水有约,桂林有戏”为主题,“戏剧+”是它的鲜明标识,采集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的戏剧元素,在青山绿水间来一次艺术审美之约。在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的桂林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员们用艺术的方式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各地演剧团队相聚桂林参加西南剧展的盛景,山水与戏剧再次邂逅,戏剧在桂林这座文化城再次回归。
  昔日的“荣耀记忆”已化作今日的“文化自信”,为新时代的桂林城不断注入前行与发展的“红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