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瑶服饰:
巧手织就“桃花林中的民族”
桂林晚报
2025年02月28日
编者按
近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布《2024自治区级乡村工匠、乡村工匠名师名单公示》。活动旨在保护乡村传统技艺,推动乡村特色手工业再发展。那些散布在乡村的老手艺,每一道工序都历经岁月打磨,每一次雕琢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凝结着先辈智慧的老手艺,正面临着工业化浪潮的挑战,但也凭借其特有的人文底蕴在尝试探索求新。
今天起,我们深入乡村,走访那些老手艺人,探寻老手艺背后的老故事和新变化,一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
在广西,有一个瑶族支系对红色情有独钟,他们因服饰尚红而得名“红瑶”,亦被称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红瑶服饰宛如一朵璀璨绚丽的民族之花,红瑶服饰制作技艺也成为民族瑰宝。这份技艺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当地居民口口相传。这支瑶族所穿的红衣由家庭制作,饱含着瑶族妇女对家人浓厚的爱意,展现出了别样的民族魅力。
■老手艺简介
红瑶人民认为,红色是兴旺快乐的象征,所以红瑶妇女的衣着以玫瑰红、大红为主色调。红瑶服饰都是瑶族妇女们手工编织,随着穿着者年龄增大,衣物会由活泼热烈的全红变为沉稳的“黑底配红花”。
红瑶服饰极具艺术价值,服饰的刺绣工艺是其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服饰上的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如花草、鸟兽、山水等,刺绣手法则包括平绣、挑花、贴花等。2014年,瑶族服饰(红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传承故事:在爱与期许中代代传承
“‘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我们小时候跟妈妈学刺绣的时候就会哼这段歌谣。”日前,记者来到龙脊镇大寨村的瑶寨采访,村民潘应芳正和邻居坐在院子里,在纺织间隙,她聊起了自己小时候跟妈妈学制衣的故事。
跟潘应芳一样,寨子里红瑶妇女的制衣技巧都来自家中长辈。在忙完农活和家务之后,大家会带着针线一起刺绣、聊天,谁要是想学几个新花样,贡献几个邻里趣闻做“学费”就行。
一件完整的红瑶服饰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涉及织、编、反面绣、平针绣、蜡染等多种技艺,即使是做了几十年衣服的长辈也要好几个月才能绣好。在红瑶传统里,每个少女在出嫁前都要亲手为自己缝制一套红瑶衣裙作为嫁妆,为了做好这件“人生大事”,待嫁的姑娘们都是提前一两年就得开始准备。
“哪家的女娃娃突然见不到人了,整天窝在家里学刺绣,那八成是有心上人了。我们这些当妈妈、当奶奶的一眼便知,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村民潘志芬说,自己学制衣时,小时候贪玩静不下心,到情窦初开时却变得认真起来,因为要给自己做一件“最漂亮的红衣”。“绣功虽然还没学好,但就是想做难度最高的图案。”少女们的心思,长辈们自然看得一清二楚,但在传授针线技法时又总是“看破不说破”。
可以说,每件红瑶服饰都承载着家庭的关爱。红瑶服饰的制作技法,就这样随着长辈关爱代代相传,这是属于红瑶服饰的家庭浪漫。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