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01版:头版

02版:一线探“重点”

03版:一线探“重点”

04版:新闻故事

05版:读桂·社会

06版:读桂·社会

07版:国内关注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冰雪之约

13版:文娱关注

14版:情感·故事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科学家创新技术 助锂电池“起死回生”

桂林晚报      2025年02月14日     
  新华社上海2月13日电(记者吴振东 陈杰)当内部活性锂离子消耗殆尽,锂电池是否只有报废这一条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提供了全新路径,他们创新设计出锂载体分子,从而大幅延长电池的寿命。北京时间2月13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据科研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高悦介绍,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结合化学信息学,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引入有机化学、电化学、材料工程技术方面大量关联性质,构建数据库,并通过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最终成功获得了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
  合成这种分子后,团队验证了其符合各种严苛的性能要求,且成本低、易合成,和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等有良好的兼容性。通过在真实锂电池器件上的实验证明,新技术可使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从目前普遍的500至2000圈提升到12000至60000圈。
  “无论是实现电池寿命的延长,还是避免大规模报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精准治疗’都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高悦表示,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电池企业合作,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助力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