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油茶店不仅原料从恭城采购 店内恭城元素也随处可见
品味地道油茶
感受民族文化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10日

店铺招牌。

恭城油茶。

服务员在现场演示打油茶。

小店地址。(导航软件截图)
在翠竹路,有一家名为“瑶味轩”的恭城油茶文化餐厅,在那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恭城油茶,也能吃到原料来自恭城的地道菜肴。老板也是恭城人,老板说,开这家油茶店,为的是自己的思乡情怀。
★推荐理由 油茶地道 服务热情
这里的油茶很地道,菜品的价格也不贵,非常适合三五好友小聚。服务员很热情,还会现场打油茶,在这样的环境中喝油茶,很有在恭城当地喝油茶的感觉。
——家住红岭路的张女士
★记者探店 是恭城当地的味道
前几天,记者来到瑶味轩恭城油茶文化餐厅。一走进大门,进门处两个“长鼓”的装饰之间摆放着打油茶的工具,一到饭点,就会有工作人员展示打油茶。大门一侧并排放了几个箩筐和簸箕,上面放了瓜果、干粉、黄姜等,服务员说,黄姜主要用来打油茶,干粉则是恭城当地的特产莲花粉,这些都是从恭城采购过来的。
除此之外,店内还张贴了不少打油茶的文字介绍和照片,店内的大屏幕也在循环播放打油茶的视频。
记者点了一份油茶,在服务员的推荐下点了莲花粉、辣椒酿。听服务员说,“这两样很有恭城味道”。
油茶和菜端上桌,油茶配上炒米、米果、花生、葱花,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撒入些许盐,入口微苦、微辣,却回甘,对于喜欢喝油茶的人来说,一碗不过瘾,得连喝好几碗。
辣椒酿也别有一番风味。平时我们吃到的辣椒酿大多用细长的青椒制作,而这家店选的辣椒是圆圆短短的黄色辣椒,内馅除了猪肉还有糯米,口感丰富。
“这些辣椒都是我们从恭城买来的,就连在桂林的恭城人也会为了尝一口家乡的味道而来店里解馋。”瑶味轩的负责人说。
炒莲花粉也非常好吃。莲花粉是选用优质大米进行磨浆、蒸煮、晾干、浸泡、压整等工序制作而成。有筋道的莲花粉配上酸、蔬菜大火炒制,油香扑鼻、干香爽口。
★小店故事 开店以解思乡之情
瑶味轩的负责人李业丽是恭城观音乡人。初中毕业后她就和家人来到市区打工,在餐馆里干活。
“我们恭城人从小就是喝着油茶长大的,出来打工后,就特别馋油茶。”李业丽说,那时候桂林的油茶店不多,“因为我们自己想喝油茶,才有了开油茶店的念头。”
2012年前后,李业丽和家人开了一家叫“姐妹油茶”的大排档。“当时我们自己打油茶,这个技巧不用特别跟谁学。”李业丽说,她从小帮家里干活,没少打油茶,打油茶的技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了出来。
这十多年,从姐妹油茶到瑶味轩,李业丽的油茶生意越做越好。
为了能让人喝到正宗的恭城油茶,打油茶要用到的茶叶和黄姜,李业丽都是从恭城进货的,在她看来,只有来自家乡的原材料,才能打出最具恭城味道的油茶。
不仅如此,店里不少菜品的原料也是来自恭城。就以辣椒酿用到的辣椒来说,李业丽说,这种辣椒在恭城种植比较多,她都是定点跟农户收购的。“很多老乡都很好奇,我们怎么能买到这样的辣椒,一听我是从老家那买上来的,都明白了。”
为了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道菜,李业丽在馅的搭配上也进行了改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馅以肉为主,更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除了打地道的油茶、烹饪具有恭城风味的菜品之外,李业丽还把恭城的民族文化融入到餐厅之中,不仅在布置上有恭城民族文化的装饰,服务员也会穿着民族服饰,现场还能看到民族风情表演。
“现在都讲究沉浸式体验,我们也希望顾客在店里吃到地道恭城味道的同时,还能感受我们恭城的文化。”李业丽说,她希望能把餐厅打造成集“茶、餐、戏、礼”于一体的文化餐厅。“不仅能让在外打工的恭城人能一解思乡之情,也能对油茶文化起到一个传播的效果。”
记者谭熙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