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古碑
桂林晚报
2024年09月05日
■杨迪忠 文/摄
在横亘于兴安县漠川乡与白石乡的盘古岭脚下,有一个古村落叫白石村。在村前公路边,新竖立着6对功名夹石,颇为引人注目,但凡爱好访古探秘的人,都想去探个究竟。而最令笔者惊喜的是,在该村原“何马部庙”(灵王祠)里发现了一方元代碑与清代嘉庆碑。
■白石村历史悠久
白石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的《兴安县志》“乡都”篇都有记载。白石村属于兴安县东乡(古名怀安乡)东四都(古名融川里)六甲辖二村之一,距离县城30千米;另外一村是宅尾村,距离县城29千米。但是,在坛庙篇和寺观篇中,并无白石村祠庙的记载。因此,这方元代碑以及清代嘉庆碑的发现,把白石村的历史大大提前了,也填补了古代兴安县志的缺失。
白石村现在以刘、杨、赵等三姓为主,而其最早的居民大概是何氏家族,北宋时代就在此修建了祠庙,距今有900余年历史。这是根据祠庙里嘉庆三年(1798)所立的《亘古流传》碑文推测出来的。这是一方重修祠庙的捐款碑,捐款者共达37户之多。
据村民介绍,此祠庙后来就变成了刘、杨、赵三姓公祠。但是细看此捐款碑,除了刘、杨、赵之外,还有会首伍世连、信士伍嗣全等5姓13人捐款。所以,什么时候成为刘、杨、赵“三姓公祠”,有待进一步考证。由此上溯700余年,就到了北宋元符元年(1098)以前。而从嘉庆三年(1798)至今,又有226年之久了。如此算来,此祠庙创建至今,已经有926年以上历史。
■元代古碑《庐江记》刷新纪录
在今名“白衣阁”的小祠庙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罕见的元代古碑《庐江记》它与嘉庆三年(1798)的《亘古流传》碑并立在祠庙里,保存基本完好,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但是经过清洗之后,拍照和拓片下来,大多可以辨识。碑高约0.9米,宽0.56米,厚0.16米。碑名自右而左横刻三个稍大的繁体楷书字“庐江记”,落款为“旹大元至正元年岁君辛巳六月日昌润堂二十四代孙何合序顿首拜撰”。“至正”(共计28年)是元末代皇帝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最后一个年号,其元年是1341年,距今683年。
元代古碑在兴安县迄今发现很少,最有名的是立在灵渠四贤祠碑廊里的第一块石碑《灵济庙记》,为至正十五年(1355)立,石碑已经被损坏成数十块,现碑为拼修而成。此碑比较高大,高1.95米,宽0.87米,厚0.3米,自1982年从四贤祠内出土后,一直被视为难得的元代碑刻。
而白石村的《庐江记》,比元代《灵济庙记》原碑还早14年。
在湘漓镇江口村后、普头村南约700米处,现存有一座单孔古石拱桥,为元代所建。清代《兴安县志》有载:“杜山桥在县东十七里江口村后,元至正癸未建。”据考证,杜山桥应该叫社山桥。此桥拱券内留有如下元代石刻文字。据笔者所知,这是兴安县内发现的唯一元代修建桥梁石刻。
元至正癸未岁,乃是至正十三年(1353)。《庐江记》碑比社山桥元代石刻题记早12年。
■迄今发现石刻文字最多的元代碑
据桂林石刻专家秦冬发先生说,《桂林石刻碑文集》一书共收录有桂林元代石刻45件,没有收录兴安石刻;兴安元代石刻只有1件,是墓碑,而《灵济庙记》是清代的碑,当然,不排除兴安乡镇可能还有少量元代碑。
据笔者统计,《广西石刻人名录》收入广西元代石刻目录共计76件,其中桂林39件,全州县3件,灌阳县1件,灵川县1件,临桂1件,阳朔2件,柳州市区7件,融水10件,南宁1件,横县3件,扶绥县1件,藤县1件,贵港2件,玉林1件,容县1件,北流1件,合浦1件。这里面不排除有的石刻今已无存,其目录是从有关书籍文献汇集而成,并没有一一去存碑现场考察实物。由此可见,现存元代碑不仅兴安罕见,广西范围内都不多。
新发现的《庐江记》碑记全文达550字之多,记录了河北青州府何氏家族迁徙兴安东乡白石的历史情况和重建本宗庙的缘由。
由上述可见,《庐江记》是迄今发现的兴安县境内现存的第三块元代碑,也是迄今发现的现存唯一记录重建祠庙情况的元代碑,还是迄今发现的石刻文字最多的元代碑,是一篇了解元代兴安历史文化罕见而重要的实物文献,也是白石村千年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应当妥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