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葡萄的粽子习俗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10日
■诸葛保满
每逢清明节,阳朔县葡萄镇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除了用于祭祖祈福,还可寄托对逝者的哀思,表达邻里互助之情,感念祖德传承家风,并且还可兼作寒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凸显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祭祖祈福
在葡萄,最具清明节特色的粽子要数祈福粽。祈福粽又小又长,其制作难度系数较高,整个粽子只用一张粽叶包裹。制作者需要将一张粽叶不断内卷,形成一个长度约10厘米、成人食指大小的锥形,“锥尖”口穿一根稻草入锥体之内,打个活结,再填充糯米进去,使倒系的稻草活结与糯米食材等完全融合,在“锥底”处再用一根稻草系牢,把“锥尖”口穿入的稻草作引绳,将9个粽子倒过来结为一把。由于“粽子”的谐音“中子”,也叫“鸟崽粽”或者“弟弟粽”。
清明祈福粽一般不食用,专用于扫墓时摆在先人的坟墓前祭祖。寓意是祈祷先祖保佑家里人丁兴旺。上世纪70年代,邻居三叔叔连续生了三胎女儿,有一年特意请母亲帮包祈福粽,是看中了母亲生了四个儿子的福气,想以此能够添个男丁。诚然,这是“多子多福”老派思想下的产物。如今,早已进入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女儿能防老更能养老”“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清明时节扫墓用特制祈福粽祭祖的习俗一直在当地沿袭传承。
寄托哀思
笔者父亲的葬礼上,家里安排专人包了两个粽子。这是一项在葡萄延续了不知多少年,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古老习俗。据村里的前辈说,“送粽”与“送终”同音,后辈把粽子送到死者手上寓意为活人送逝者最后一程,从此阴阳两隔,悲悲切切。其次,逝者手上的粽子可以吸引墓穴中的虫类,暂时避免虫类侵袭撕咬。葬礼上的送终粽子,寄托人们对逝去的亲人那份浓浓的哀思之情,都印证了尊重逝者、敬畏生命的独特民俗。
给新逝的亲人手拿粽子也有祈福的意味。“粽子”的“粽”与“中”音相近。逝者“得粽”即为“得中”。“得中”的意思是指古人在科考中金榜题名。让逝者“得粽”,是逝者的亲人想借此淡化沉闷的悲哀气氛,期待紫气东来,祷告逝者保佑子孙后代“金榜得中”,光宗耀祖。
邻里互助
葡萄的父老乡亲探望病人习俗也与粽子息息相关。如果有亲戚朋友生病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康复出院之后,交好的亲戚前往探望是要送粽子的。
我记得,姨妈曾不幸遭遇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受伤截肢,情绪一度低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亲戚朋友都很着急,姨妈刚刚出院,母亲就赶忙包了200多个拳头大小的粽子去探望姨妈,说了一大堆的安慰话,让很长一段时间都愁眉苦脸、以泪洗面的姨妈云开雾散,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餐后,姨父拿着母亲送的粽子在村里逐家逐户发送。我很纳闷地问:“邻居们岂不是很讨厌这些粽子?”母亲告诉我,粽子干干净净的,吃了不会得病的,这只是地方习俗,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乐于接纳这些粽子能给刚刚病愈的邻居一个心理安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事实的确如此,笔者在葡萄老家生活了20多年,也亲眼看见过不少刚刚病愈的邻居在村里分送粽子,大家都没有半点嫌弃之情,还说“早日康复”之类的祝语,融洽而友善,的确体现了一人有难众人帮的传统美德,用淳朴的习俗帮助病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早日摆脱病痛,回归正常的生活。
传承家风
葡萄镇的翠屏村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有2500多名诸葛姓氏的村民,村里的清明粽与其他地方的相比又有自己的民俗特色。村民当零食吃的清明粽叫“三国粽”,用两张或三张粽叶卷成成人拳头大小的锥体,放入糯米、花生、板栗、饭豆等食材,特意在粽子中心部位放一块腊肉或香肠作“心”。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生动刻画了诸葛亮一心报国、赤胆忠心的伟大形象。翠屏村村民作为贤相诸葛亮的后裔,以粽内之“心”对粽子的三个“角”(桂林方言“角”与“国”同音),赞誉诸葛亮“一心为三国”的忠诚品格,自觉传承与弘扬诸葛亮“以德教子”“以志励子”“以严规子”“报效家国”的优良家风家训,为普普通通的粽子赋予了特别的民俗文化内涵。
清明期间包的粽子还有非常明显的“寒食”特征。熬好的粽子可以保存三至五日,清明时节正是农忙之际,农人的早餐或中餐往往吃粽子解决,因此就有了一家人共食一个粽子的“大粽”。大粽为多张粽叶包裹500—800克糯米、花生、板栗等食材的长圆柱形。解开之后,可以用捆扎粽子的稻草将粽子分割成多片,并让老人小孩优先食用,既享全家一起吃粽子的天伦之乐,又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如今,葡萄的粽子不再仅仅是一道地方风味美食,还因其所承载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凝聚了浓浓的乡愁,成为一张靓丽的民俗文化名片。让每一个人想到粽子,不仅想到可口的美味,想到家的温暖,更能想到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民俗,想到美丽的家乡,从而做到竭尽一生去爱家乡、恋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