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 转变学习方式很重要
桂林晚报
2023年07月11日
进入暑假,很多小学毕业生都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充满了期待。但和小学相比,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初中阶段都会有不小的变化。这也意味着孩子们要从各方面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近日,记者采访了桂林几所初中的老师,请他们谈谈初中和小学的差别,同时也为孩子和家长们支招,帮助大家利用好假期的时间,一同为新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科目和学习方式都有明显变化
从小学进入初中,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学习科目的增加。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但到了初中,科目增加了不少,而且在中考中也会考查。
市十八中初中部东环校区英语组教研组长秦瑞雯介绍,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科目以外,初中还增加了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到了初二、初三,又会继续增加物理、化学学科。不仅是科目增加,每门学科的内容也更加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比如数学,在小学时是学算术,到了初中就要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
她表示,初中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概念性强,同时也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此外,初中的学习方式也和小学不太一样。
“初中所学的每一个科目都是很重要的,没有所谓的主科、副科之分。”市国龙外国语学校招生办主任、初中英语教师郭垚表示,有少数孩子上了初中后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而轻视了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等科目的学习,认为这些科目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忽略了课堂的理解认知过程、课后的消化以及学科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她告诉记者,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科的难度相对于小学有了很大提升,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小学时,孩子在学习中更像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但初中则需要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有的孩子还是习惯于被动学习,缺少自己主动预习、复习及反复消化理解难点的过程。”
秦瑞雯介绍,初中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和小学老师有着明显区别。“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喜欢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境、学娱结合,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
在她看来,初中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学习内容的变化,老师上课时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学、开动脑筋听。教师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并更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除了学习上的变化之外,孩子们在初中阶段还会迎来不少生活上的变化。
市首附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魏鉴表示,由于部分初中实行寄宿制,因此不少孩子进入初中后会住校,吃饭、睡觉、洗衣服等一切事物都要由自己来安排和处理,住宿环境也由家里的个人房间变成了集体宿舍。再加上初中作业难度比小学大,写作业时间也会更长,因此孩子们的作息也会发生一定变化。
暑假期间 可以从七个方面提前做准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初中和小学的差异较大,有些孩子在刚升学时无法很快调整过来,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大家有哪些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的方法?老师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可进行适度预习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郭垚表示,暑假时,孩子们可以对初一的知识进行适度预习,对即将要学的内容有大致了解。预习时,可以把不太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等到开学上课时带着疑问去听老师的课。“如果课上还没有听懂这个知识点,课后也能有针对性地去找老师问。这其实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培养。”
秦瑞雯介绍,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比小学老师要快得多,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缺漏,再加上知识的连贯性较强,一节课没弄懂,可能就会影响一个环节。因此,养成预习的习惯很有必要。
“比如预习英语时可以先看看词汇,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跟着录音朗读课文,开口朗读英语有助于提升说英语的自信和语感,对于词汇记忆也有帮助。”她表示,如果孩子在朗读过程中能带有感情,有语音、语调,对于提升口语和听力水平也有一定好处。
同时,预习时还可以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例如将书中一些比较好的句子或表达标注出来。她建议,暑假期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功课,并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教会孩子如何找重点和难点。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