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
书写老字号新光彩
桂林晚报
2023年05月09日
“黄昌典,买笔不用选”,不少“老桂林”都对这句话很熟悉。这项起源于1855年的毛笔制作技艺,凭借着上乘的选料、精细的制作工艺,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也于2010年入选了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正阳路步行街的黄昌典毛笔新门店,听传承人讲述这项技艺的故事。
■速览
非遗简介:黄昌典毛笔选料严格,以山东济宁黄狼毫(后杂夹高级狸毛)、山兔背脊箭毛、湖麻(湖北萱麻)等原料为主,以广西资源县尾竹及雄鸡颈毛作配。制笔工艺讲求精细,制造工序包含水盆工、插盆工及修笔工等。水盆工即制造笔头的初坯;插盆工即制笔杆并将笔头初装笔杆,人均可日装百余支;修笔工将初装之笔依长短之处逐加整修,人称制笔绝活,人均每日修三五十支。
100多年来,因为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黄昌典毛笔无论左右上下运笔,均能坚持“尖、齐、圆、健”4大特点,又以“黄昌典,买笔不用选”之美誉,“货销两广,誉满三湘”。近两年,产品逐渐进入北京、上海、深圳、青岛、杭州、武汉等各大中城市。
探“店”地址:秀峰区正阳路步行街46号黄昌典毛笔
主讲人: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应军
■传承
历史传承已百余年
毛笔,文房四宝之首。随着秦始皇统一岭南,毛笔传入广西,广西制作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鸡毛笔。
据《桂林通史》记载,毛笔是桂林制笔业的传统产品。宋代桂林已产毛笔,有鸡、兔、羊毫等数种,至明清两代有了很大发展,毛笔制造由单一品种、纯毫笔向多品种、夹毫笔发展,使毛笔“硬柔合宜”而销路更广。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由于贡院考生的需要,毛笔生产量大增,有10多户作坊100余名工匠,著名的有黄昌典、生花馆和太极图等店。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正阳路步行街的黄昌典毛笔门店。店内左右两侧摆放着两排古色古香的木制置物架,上面陈列着各类毛笔。正对店铺大门的一幅“百年黄昌典,买笔不用选”书法作品和店内悬挂着的制笔师傅工作场景黑白照片,也向客人们诉说着黄昌典毛笔悠久的历史。
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张应军介绍,黄昌典毛笔起源于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由来自湖南的制笔匠人陈春廷和黄松山创立。
“起初‘黄昌典’没有门店,主要是黄松山提着篮子走街串巷叫卖,他也在读书人日常出入的秀峰书院门前摆摊。”张应军告诉记者,虽然陈春廷和黄松山的制笔技术过硬,毛笔品质上乘,可一开始销量并不好。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黄松山想到了一个“请名人代言”的法子。“当时叠彩山定粤寺的住持能书善画,黄松山就赠送了一些毛笔给他,请他试用,住持用过后觉得这些笔很不错,就推荐给了当时暂居桂林的朝廷高官岑春煊。”张应军说,岑春煊当即买了几支毛笔,用过后赞赏有加。官员和书生们听闻此事后,便纷纷跟着购买,3个多月的时间里毛笔销量大涨。积累了一些资金后,黄松山就在现在的依仁路一带开设了黄昌典笔社,“黄昌典毛笔”逐渐成了金字招牌。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