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关注

04版:厨房里的年俗(一)

05版:读桂·社会

06版:写给2035年的桂林(七)

07版:写给2035年的桂林(八)

08版:读桂·社会

09版:八桂热点

10版:国内关注

11版:聚焦中国

12版:聚焦中国

13版:深度国际

14版:文娱关注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01月06日

甜蜜的米花糖

桂林晚报      2023年01月06日     

  龚珍妹把刚出锅的米花糖喂给小姑子秦建英吃,分享甜蜜的喜悦。

  在南宁上大学的秦国涛放假回到家里,和姑姑一起动手做米花糖。

  各种米花糖香甜诱人。

  龚珍妹和小姑子秦建英相互配合制作传统的米花糖。

  龚珍妹展示制作传统米花糖的原材料。

  小小的米花在锅中翻炒,慢慢飘出香味。
■开栏语
  每当春节临近,一项项传统年俗都洋溢着年味。其中,最为浓烈的莫过于厨房里准备节日食品的烟火气。尽管在食品工业发达的今天显得繁琐和低效,但依然有很多人坚持用传统的工序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春节食品,以这种方式传承年俗,也承载对阖家团圆的期盼。我们以镜头记录这些厨房里的烟火升腾,分享桂林人的幸福年味。

  每年进入腊月,家住灵川县灵田镇的巧妇们便开始忙活着制作当地的传统美食——米花糖。米花、花生、芝麻、黄糖、老姜、香葱,这些当地出产的最普通食材,经巧手加工后,便成了阖家团圆时,人们在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小吃,也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这两天,家住灵田镇街上的龚珍妹一家便围着灶台忙活着做起了米花糖。龚珍妹先把几块土黄糖和切碎的老姜放入锅中慢慢熬煮,又熟练地把花生倒入另一口锅中翻炒起来。几分钟后,花生焦黄,起锅冷却。龚珍妹又开始在锅里翻炒米花。
  这时,龚珍妹的搭档,她的小姑子秦建英也来到厨房一起帮忙。秦建英把放凉了的花生去皮后碾碎待用,又给快要煮好的糖水里加入香葱沫。糖水煮到粘稠状、冒出大大的气泡时,龚珍妹的米花也已炒好。她把米花、花生全部倒入糖水锅内,小姑子秦建英趁热立即翻搅,让米花和花生均匀地裹上糖浆。翻搅好后,一人端起锅来到铁皮盘前,一人用铲子将锅内的食材全部铲下,迅速将其按压平整,再撒上芝麻。
  十几分钟后,铁皮盘内的米花糖完全放凉,龚珍妹用刀把盘内一整块米花糖切成均匀的小块。咬一口,米花的香、花生的脆、黄糖的甜再混合着姜、葱、芝麻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这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现在老人小孩也都爱吃!”年近花甲的龚珍妹,拿起一块米花糖塞到一旁的儿子嘴里。“每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我妈和姑姑做的米花糖,所以一吃到米花糖就知道要过年了。”在外地上大学回家过寒假的秦国涛吃着米花糖,沉浸在幸福里。
  在烟气升腾的厨房里,姑嫂两人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娴熟地配合,完成了这道地道的小吃。“我们两人一起做米花糖有几十年了,年轻时跟着家里的老人做,现在老人不在了,我们继续做。”龚珍妹说,这几年她家制作的米花糖也受到街坊邻居的追捧,接了一些订单,去年春节前就给街坊邻居做了三十多锅,整个腊月都忙个不停。“今年也有蛮多人喊我们做。我们忙是忙了点,但看到大家都喜欢吃我们做的米花糖,我们也高兴,觉得蛮甜蜜!”龚珍妹说。
记者李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