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杀手”与生命的警钟
——肝癌早期发现与科学防治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桂林日报
□索丽雅(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2025年2月,28岁的舞蹈博主阿浩因肝癌离世。从确诊到去世仅5个月,他曾留下忠告:“熬夜喝酒成疾,引以为戒。”这个鲜活的生命案例,让人们再次意识到肝癌的凶险。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41万,占全球一半以上,且早期诊断率不足30%。肝癌为何如此致命?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一、肝脏:人体的“化工厂”与“解毒卫士”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承担着500多项生理功能:合成蛋白质、代谢脂肪、解毒排毒、储存能量等。它像一座24小时运转的化工厂,即使仅剩1/3的肝组织,仍能维持基本功能。这种强大的代偿能力,却让肝癌早期“悄无声息”出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
二、肝癌的“幕后推手”:五大高危因素
肝癌并非突然降临,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病毒性肝炎: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者,患肝癌风险是普通人的15—20倍。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黄曲霉毒素中毒:1毫克即可致癌!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食物中暗藏这种剧毒物质,其致癌性是亚硝胺的75倍。酒精伤害:每天摄入酒精超40克(约2两白酒),5年内患肝病风险激增。酒精代谢产物乙醛直接毒害肝细胞,加速肝硬化进程。代谢性疾病:脂肪肝、糖尿病、肥胖人群,肝脏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癌变风险显著增加。遗传与环境: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群,风险比常人高2—3倍;长期接触砷化物、氯乙烯等化学毒物也会增加患病概率。
三、警惕身体的“求救信号”
肝癌早期症状隐匿,但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持续性疲劳:即使充分休息仍感乏力,可能是肝脏代谢功能受损的信号。右上腹隐痛:肝脏包膜被肿瘤牵拉时,可能出现钝痛或胀痛,夜间尤为明显。消化系统异常: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胃病。皮肤变化:黄疸(眼白和皮肤发黄)、皮肤瘙痒、蜘蛛痣(皮肤表面放射状红点)。异常消瘦: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需立即就医排查。
特别提醒: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AFP)检测,这是发现早期肝癌的“金标准”。
四、对抗肝癌的“武器库”:从手术到免疫治疗
根据病情分期,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
1.根治性手术:早期肝癌(肿瘤直径<5cm且无转移)的首选方案,5年生存率可达70%。
2.局部消融:射频、微波、冷冻等技术直接摧毁肿瘤,适用于无法手术的小肝癌。
3.介入治疗:通过肝动脉插管注入化疗药物或栓塞剂,“饿死”肿瘤细胞,适合中晚期患者。
4.靶向与免疫治疗: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等药物,针对癌细胞特异性靶点,激活免疫系统“精准打击”。
5.肝移植:对于符合“米兰标准”(单发肿瘤≤5cm或多发≤3个且最大≤3cm)的患者,移植后5年生存率超80%。
五、预防胜于治疗:守护肝脏的五大防线
1.接种疫苗: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成人高危群体补种并定期检测抗体。
2.阻断传播:避免共用针头、剃须刀;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乙肝妈妈分娩后立即为婴儿注射免疫球蛋白。
3.饮食安全:拒绝霉变食物,少吃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高),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15克(女性10克)。
4.控制代谢:BMI控制在18.5—24.9,糖尿病者保持血糖稳定,脂肪肝患者通过运动和饮食逆转病情。
5.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肝脏超声+AFP检测;乙肝携带者每3—6个月复查。
六、肝癌认知的三大误区
误区1:“没症状就没事”。真相:早期肝癌常无症状,等出现疼痛时多已晚期。
误区2:“保肝药能防癌”。真相:滥用中药或保健品反而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
误区3:“肝癌等于绝症”。真相:早期肝癌5年生存率超70%,新技术让部分晚期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结语:生命不容“肝”等
阿浩的悲剧提醒我们:肝癌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可能被击倒。护肝没有捷径,唯有摒弃熬夜、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筑牢“早预防、早筛查、早治疗”三道防线。正如复旦大学史颖弘教授所言:“战胜肝癌的关键,在于跑赢时间。”让我们从今天起,给予这个沉默的器官更多关注——因为守护肝脏,就是守护生命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