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大脑里的“隐形炸弹”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桂林日报
□陈鹏(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2025年初,广西桂林64岁的李奶奶在散步时突然头痛欲裂,伴随剧烈呕吐。家人紧急送医后发现,她的脑内一颗动脉瘤破裂,引发脑出血。经过3小时的紧急手术,医生成功“拆除”了这颗“炸弹”,李奶奶最终转危为安。这样的案例并非个别,我国成年人中约有7%存在脑动脉瘤风险,而破裂后的死亡率高达30%—40%。这种隐匿的脑血管疾病究竟如何威胁生命?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脑动脉瘤:不是肿瘤的“血管鼓包”
脑动脉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血管壁因薄弱向外膨出的“鼓包”,就像自行车胎磨损后鼓起的包。它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分叉处,常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脑动脉瘤未破裂时大多无症状,常通过体检偶然发现。一旦破裂,血液涌入脑组织,可能引发脑水肿、脑疝、昏迷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引起死亡。
二、谁容易“中招”?六大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均可能导致脑动脉瘤的形成:
1.高血压:长期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壁,如同“洪水冲堤”,加速血管老化。
2.先天性血管缺陷:部分人天生血管壁薄弱,容易膨出。
3.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形成鼓包。
4.吸烟酗酒:吸烟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导致血压波动。
5.家族遗传:直系亲属患该病者风险增加。
6.头部外伤或感染:可能直接损伤血管结构。
三、警惕!这些症状可能是“炸弹”泄漏
当脑动脉瘤未破裂时,可无任何不适,偶有轻微头痛或一侧眼睑下垂(压迫神经)。当脑动脉瘤破裂瞬间,会突然出现炸裂样头痛,患者常形容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伴有喷射状呕吐,颈部僵直,因出血刺激脑膜,脖子僵硬无法低头,意识模糊,甚至出现昏迷不醒。特别提醒:若头痛发生在用力排便、情绪激动或剧烈咳嗽后,需立即就医。
四、诊断与治疗:与时间赛跑
那么我们如何发现“隐形炸弹”呢?首先可以进行CT或MRI初步筛查脑部异常。脑血管造影(DSA)是确诊的“金标准”,需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形态。检查后需多喝水帮助排出造影剂,并卧床休息。
治疗上,对于较小的动脉瘤,我们可以观察,定期动态复查脑血管,当我们发现动脉瘤较大或形态不规则或者破裂出血后,传统的方法为开颅夹闭术,用钛夹夹闭瘤颈,这适合位置特殊的动脉瘤。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微创介入手术,通过大腿血管到达脑部血管,然后植入弹簧圈或密网支架,封堵脑动脉瘤,例如“密网支架置入术”,如同在血管内“重新铺路”,引导血流绕开鼓包。
急救黄金法则:
1.立即拨打120,避免自行服药或拖延。
2.保持平卧,减少头部晃动,防止二次出血。
3.选择具备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就近送医。
五、预防:给脑血管穿上“防弹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采取预防的措施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控好血压:每天早晚监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健康饮食:少吃腌制食品,每日盐摄入<5克(约一啤酒瓶盖)。
3.戒烟限酒:吸烟者风险增加3倍,酒精每日不超过25克(约1两白酒)。
4.适度运动:每周快走5次,每次30分钟,避免久坐。
5.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长期高血压)建议每年做头颅CTA检查。
六、破除常见误区
误区1:“脑动脉瘤是肿瘤,必须手术切除”。真相:它是血管问题,未破裂的小动脉瘤可能只需观察。
误区2:“年轻人不会得脑动脉瘤”。真相:近年40岁以下患者增加,最年轻病例仅19岁。
误区3:“偶尔头痛不用在意”。真相:突发剧烈头痛可能是破裂信号,需立即就医。
七、医学进步:微创技术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医疗技术快速发展。例如“密网支架置入术”仅需一个针眼大小的创口,即可通过血管内操作“封堵”动脉瘤,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此外,三维血管成像技术让医生能更精准定位病变,大幅降低手术风险。
结语:早发现,早干预
脑动脉瘤虽凶险,但可防可控。定期体检、控制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就能为大脑筑起坚固的“防护墙”。生命只有一次,别让“隐形炸弹”成为健康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