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沉默的小石头也可能引发大麻烦
□索丽雅(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桂林日报
深夜,老张被一阵剧烈的右上腹疼痛痛醒,痛得直冒冷汗,家人慌忙将他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胆囊结石急性发作”。老张一脸茫然:“胆囊结石?平时一点感觉都没有,怎么突然这么严重?”事实上,胆囊结石是成年人中非常常见的疾病。据统计,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且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以上。但许多人像老张一样,对这颗“沉默的小石头”缺乏认知,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后知后觉。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胆囊结石的神秘面纱。
一、胆囊:身体里的“胆汁仓库”
胆囊位于人体右上腹,肝脏的下方,形状像一个小梨子,容积约50毫升。它虽然不起眼,却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由肝脏持续分泌,平时储存在胆囊中。当我们进食(尤其是高脂肪食物)时,胆囊会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如果把肝脏比作“胆汁工厂”,胆囊就是高效运转的“物流中心”。
二、胆囊结石:沉默的“定时炸弹”
胆囊结石的本质是胆汁成分失衡后形成的固体结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胆固醇结石(占80%以上),因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2.胆色素结石,与感染、溶血等因素相关。结石形成的过程可以想象成“盐水析出盐粒”:当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或胆汁酸、磷脂等“溶解剂”不足时,胆固醇就会像盐一样结晶析出,逐渐堆积成石。
值得警惕的是:约60%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结石可能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无症状≠无害,结石长期存在可能引发三大风险:堵塞胆管引发急性胆囊炎(疼痛、发热、黄疸);诱发胰腺炎(死亡率高达10%);增加胆囊癌风险(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结石)。
三、这些信号,可能是胆囊在求救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尽快就医:1.胆绞痛,右上腹突发剧烈疼痛,常发生在饱餐或夜间;2.肩背放射痛,疼痛可能向右肩胛区放射;3.消化异常,腹胀、嗳气、厌油腻;4.黄疸,眼白或皮肤发黄,尿液呈浓茶色。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可能仅表现为食欲下降或乏力,更容易延误治疗。
四、谁容易成为“结石候选人”?
根据临床研究,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1.5F人群(医学界总结的高危特征):Female(女性);Fat(肥胖);Forty(40岁以上);Fertile(多次生育);Family(家族史)。
2.生活习惯因素:长期高脂、高糖、低纤维饮食;快速减肥(体重下降>1.5公斤/周);长期不吃早餐导致胆汁淤积。
3.疾病因素:糖尿病、肝硬化患者;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
五、确诊与治疗:需要切胆囊吗?
超声检查是首选“侦察兵”,无创、快捷且准确率超95%。对于复杂情况,医生可能建议CT或核磁共振进一步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育龄女性、肥胖者每年体检时增加腹部超声项目。
不是所有结石都要“动刀”。无症状结石:定期观察即可,但直径大于3厘米或胆囊壁钙化需警惕癌变风险;保胆取石:近年争议较大,需严格把握适应症;腹腔镜手术:目前主流治疗方案,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天即可出院。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三要三不要”
要规律饮食(尤其重视早餐),要控制体重(BMI<24为佳),要多摄入膳食纤维(如燕麦、玉米);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长期吃素(胆汁缺乏释放易淤积),不要快速减肥(体重下降>1.5公斤/周)。
胆囊结石虽常见,但科学防治能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下次体检时,别忘了关注这个默默工作的“胆汁管家”,别让“小石头”成为健康路上的绊脚石。若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才是明智之选。
小贴士:夜间胆绞痛发作时,可尝试右侧卧位,这个体位有助于减轻胆囊压力,为就医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