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时评

05版:时事

06版:时事

07版:专题

08版:史读桂林

返回 2025年06月09日

路边“捡宝”不可取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09日     
  □南楠

  近日,一位绿植博主在深圳市某街道旁的绿化带“捡”到被环卫工人堆放在路边的龟背竹,并发布帖子号召网友“捡漏”。此举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在不少人眼中,这或许是一场充满趣味的“捡宝”活动,既满足个人对绿植的喜爱,又避免浪费、“变废为宝”。这一行为反映出在城市公共资源保护上,还需加强公民的规则意识。
  事实上,被环卫工人堆放在路边的龟背竹并非“不要的垃圾”。该路段正在开展绿化整治工作,这些龟背竹将用于重新补植。博主的“捡漏”号召和网友的跟风行动,扰乱了绿化工作,后续的补植计划也受到影响。
  即便这些龟背竹放在路边无人看管,其处置权也归市政部门所有,个人“捡拾”行为无异于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正如法律专家指出,公共财产的属性不会因处置阶段而改变。私自采摘、移植公共景观植物属于对公共设施的破坏或侵权。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破窗效应”的蔓延。不少网友蜂拥而至,“捡拾”龟背竹,暴露出无序争抢的苗头。城市文明的基石在于对公共财物的敬畏与守护。这种争抢的风气会消解公众的规则意识。若人人以“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对待公共资源,最终受损的则是全体市民的共同利益。
  不过,这起事件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创新思路。随着城市绿化迭代升级,每年都会淘汰部分花草,部分市民有将这些被淘汰的花草变为家中绿植的愿望。有关部门不妨对确需清理的绿化植物,通过有序申领等方式,让市民能够通过合法途径参与到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中,将“意外之喜”转化为文明教育的生动课堂。比如咸阳市金秋菊展,主办方将可用于培育母本的菊花,免费发放给有意愿认领的单位和个人。这种做法既延续了菊花的生命,又让公众在合法的框架内实现了对植物的利用,值得借鉴和推广。
  文明城市的密码藏在对公共资源的敬畏里。我们学会在规则前保持克制,在秩序里创造价值,方能让城市文明的“绿意”永续生长。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