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5年06月02日

那片原乡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02日     
  □邓丽琼

  如文人雅士坐于屋顶闲聊、赏月、品茗;如少女“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天清晨,我们一行人到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采风,在道村附近,邂逅一处桃源仙境。
  这里土地辽阔,四面环山,傍水,浓荫掩映着一片被当地村民冠名为“德义”的原乡。
  造型独特的院子大门用竹子制成,漆得乌黑发亮,古色古香。进入门内,一个端坐在地上的屋顶映入眼帘,黛瓦,四周皆有楼梯可上。不远处,一弯“月亮”挂在树梢上。院内地势呈阶梯状,十几座古朴的竹楼依地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我们仿佛置身傣族部落。女同胞们不禁欢畅起来,像一只只开屏的孔雀,在院子里到处游荡。
  竹楼制作精良,用一根根大小相似的竹子拼接而成,涂有清漆,泛着青黄色光泽,摸上去丝丝滑滑的。窗户设计成各种镂空图案,或方或圆或棱形,不仅美观,而且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让景致显得更幽深,更美妙。两排竹楼间夹有一条小渠,呈梯次建造,有落差的地方,形成一条条小瀑布。远望,上有瀑布,下有瀑布,上下呼应形成梯级瀑布,把孩童都吸引过去了。他们或拿网兜,或提小桶,或拿水瓢,站水边,下水里,开开心心地捕捞渠中的游鱼。一个光着屁股的小男孩,拿着一个方形菜篮子捞鱼,左一下,右一下,一群又一群的鱼儿游过他面前,却不进篮子,他急得哭起来。那模样令人忍俊不禁。
  两座小巧玲珑的拱桥横跨在蜿蜒的小渠上。金燕姐架起相机,指导我们在小桥流水的世界里演绎一个又一个故事。恍惚间,我觉得自己便是西湖断桥边的白娘子,期待与携伞而来的许仙相遇。
  拱桥旁有一处低矮的茅草亭,底下有一堆白沙子。在孩童们的一抓一挥间,一扶一拍里,沙子仿佛有了生命,变成各种妙趣横生的模型。大人们呢,倚仗茅草亭及沙子,留下一帧帧影像。
  顺着小渠往下走,有一汪碧水。水面浮萍朵朵,柔美妩媚。水畔,如刀削的峭壁上,一道银白色的瀑布从崖顶倾泻,像仙女从空中撒下水花,别有一番韵味!水中央有一座竹楼,穿过曲折的竹廊可达。在这别致的竹楼里,透过镂空窗棂,抬头可观飞瀑,低头可数游鱼。我倚窗冥想,耳畔响起歌声:
  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
  光彩夺目像夜明珠
  听 哦多少深情的葫芦笙
  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
  ……
  “快来呀,快来呀,烧烤了——”同伴的叫声把我拉回现实。金燕姐捕捉到我“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瞬间,然后戏谑我。
  院子中的草坪上有人摆上桌子、椅子,或围炉煮茶,或烧烤,还有人在荡秋千。草坪旁有一排房子,一堵盖着黛瓦的矮墙把空间分成两个区域,备有炊具、干柴、火塘……这里,可体验下厨、打油茶、“行歌坐夜”等活动,感受传统的火塘文化。
  院子里最宽阔的竹楼是接待楼。一群文人墨客在此挥洒才华。他们宣纸一抖,翰墨一挥,便山水成诗,鸟语花香。“竹管轻摇吴越雪,澄心堂纸载唐风”的风雅充盈着这方仙境。
  紧挨着接待楼的就是那屋顶。此时,游客们正以屋顶平台和楼梯为背景,摆拍各种姿势。楼梯上,或坐,或卧,或躺,或站;屋顶平台中,或载歌载舞,或喝茶聊天。大家享受着“上房揭瓦,屋顶休闲”的乐趣,每个人脸上都百花绽放。我呢,站在屋顶上,把酒临风,邀明月作伴,与苏轼对话。
  院子里有一片碧绿的菜畦,辣椒、红薯、空心菜……五花八门的蔬菜让游客们垂涎欲滴。他们挎着竹篮,蹲在菜畦边摘菜。我也抵挡不住诱惑,加入摘菜者的行列。当我的手指掐断菜梗时,“啪”的一声,清香的汁液粘在指尖。偶尔惊起藏在菜叶下的飞虫,它们慌张地跳开,在晨光中划出几道碧绿的弧线。不经意的一抬头,我便看见对面的青山,终能领悟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了!
  竹篱笆外依次种植着桑树、无花果、百日菊。前些日子,桑葚成熟正当时。可惜,我们晚到了一步。无花果苗,叶子深绿色,长势良好!微风拂过,一片片叶子像一只只手掌朝我们招手。
  “无花果开花吗?”
  “无花果的花隐于囊状花托内,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
  “无花果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带动一方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黄金果’。”
  我喜欢上了这种奇特的果实。待到七八月采摘时节,我定会故地重游,与无花果来一次亲密接触。百日菊,植株矮小,叶子卵圆形。“再过几天,百日菊就开花了,到时这一片就成为五彩缤纷的花海。”农场主说。我宛如在花海里翩跹起舞的蝴蝶。
  “逛窑子喽!逛窑子——”我跟着人群涌过去。到达目的地,只见山底有一座石头垒就的拱门,高宽各约一米。“烧砖!”“烧瓦!”“烧炭!”大家议论纷纷,无法确定窑洞的用途。于是,我们请来当地一老者。老者说:“是石灰窑,前人用来烧石灰的。”大家面面相觑。老者还说:“以前,烧石灰和打铁、拉纤一样辛苦,是重体力活,是男人的事情,女人不能掺合。完成一窑石灰的烧制需七八个男人一起进行,烧窑时要有人守在窑洞前,白天烧,晚上烧,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断火,十来天完成。结束后,男人们眼窝深陷,皮包骨头,走路踉踉跄跄。虽然劳累,但男人们亦快乐着。他们谈天谈地,也谈女人。窑址选择在阴凉之地,所以窑址被誉为‘风水宝地’。”听完老者的话,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从遥远的天际传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逛完石灰窑,我们在竹楼里聚会,时而推杯换盏,时而谈笑风生,时而纵声歌唱……在这充满原始风情的乡间,我们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