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注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清廉桂林

06版:健康桂林

07版:理论

08版:时事

返回 2025年05月23日

肝血管瘤:肝脏里的“红痣”需要担心吗?

□索丽雅(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23日     
  45岁的陈女士是一名中学教师,平时工作忙碌,饮食作息不规律。今年的单位体检中,B超报告显示她的肝脏有一个3厘米的血管瘤,诊断栏里“肝脏占位”四个字让她彻夜难眠。第二天她急匆匆赶到医院,医生看完报告后笑着安慰:“别紧张,这就像皮肤上的红痣一样安全,定期观察就好。”陈女士的经历并不少见,我国成年人中肝血管瘤的检出率约为5%-7%,许多人像她一样初次听说这个名词时充满担忧。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肝血管瘤的神秘面纱,了解如何正确对待这个常见的肝脏问题。
  肝血管瘤本质上是一种良性肿瘤,由一团异常增生的血管组成。它的形成多与先天因素有关,就像有人天生皮肤容易长痣,有些人胚胎期血管发育时留下“小瑕疵”——某段血管壁的结构较薄弱,随着时间推移,血液流动的压力使这部分血管逐渐扩张、盘绕成团。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绝大多数直径小于5厘米,且不会癌变或转移。需要强调的是,肝血管瘤与肝癌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两者并无关联。
  这种疾病之所以让人恐慌,是因为它通常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像陈女士一样,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只有当血管瘤长大到一定程度(通常超过10厘米),才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出现右上腹饱胀、饭后不适等症状。例如,若血管瘤压迫到胃部,患者会感觉吃一点就饱;若靠近膈肌,可能引发轻微呼吸困难。因此,对于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医生常建议“和平共处”而非“积极进攻”。
  诊断肝血管瘤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是首选方法,无创、便捷且价格低廉,能清晰显示血管瘤的位置和大小。检查时,患者只需平躺,医生在腹部涂抹耦合剂后用探头滑动观察。若B超结果不明确,可进一步做增强CT或磁共振(MRI)。这两种检查能像“透视眼”一样观察血管瘤的血流特点——血管瘤在影像中通常呈现“早进晚出”的强化模式,即造影剂早期进入瘤体,后期缓慢消退,这与肝癌的“快进快出”截然不同,从而帮助明确诊断。
  治疗策略需因人而异。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症状的血管瘤,医生往往建议定期观察,每6-12个月复查一次B超即可。需要治疗的情况包括:血管瘤直径超过10厘米、生长速度过快(每年增长超过2厘米)、准备怀孕且血管瘤较大,或者出现明显压迫症状。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微创介入栓塞术和腹腔镜手术。
  关于肝血管瘤的误区很多,需要科学认识。有人担心“血管瘤会癌变”,实际上其癌变概率几乎为零。还有人认为“必须手术切除”,其实90%以上的血管瘤终生无需处理。更有人误信“吃海鲜会刺激血管瘤生长”,实际上饮食与血管瘤发展无明确关联。这些误解常导致患者过度焦虑,甚至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此外,部分患者盲目服用“消瘤”中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日常生活中,肝血管瘤患者无需特殊忌口,但要注意避免腹部外伤。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慢跑等,避免拳击、橄榄球等可能撞击腹部的项目。女性患者若计划怀孕,应提前告知医生,虽然孕期激素变化可能使血管瘤暂时增大,但多数无需特殊处理,分娩后可逐渐恢复原状。定期复查是关键,既能监测变化,又能减轻心理负担。患者可在家中自备体检档案,记录每次检查的瘤体大小和医生建议。
  医学界对肝血管瘤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技术逐渐应用,通过插入瘤体的探针释放热量,“烫死”血管瘤细胞,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对于特殊位置的血管瘤,三维成像技术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手术方案。此外,基因研究正在探索血管瘤的遗传倾向,未来或许能通过早期筛查预防。这些进步让治疗更加安全有效,但医生们仍强调:不必要的手术干预反而可能带来风险,过度治疗比疾病本身更危险。
  面对肝血管瘤,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态度。它就像身体里的一颗“静默的星星”,多数时候无需特别关注,但需要定期“观察轨迹”。记住两个关键原则:发现血管瘤后要找专科医生明确诊断,治疗决策要充分考虑利弊。正如肝胆外科专家所言:“医学不仅是治病,更是治心。”正确认识肝血管瘤,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才能与它和平共处。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的体检随访,才是守护肝脏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