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时评

06版:时事

07版:时事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5年05月13日

桂林市顺昌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华桂:

匠心守味 传承甜蜜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13日     

  ▲李华桂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在他看来,只有整个行业共同进步,桂林的传统美食才能走得更远。

  ▲李华桂在抽检桂花糕品质。

  ◥李华桂在生产一线指导工人。
  □本报记者黄敏 文/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日期间,桂林旅游市场火热,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穿梭在各个景点与特产店里。在众多特色美食中,桂花糖、桂花糕凭借独特的香甜风味,成为游客选购伴手礼的热门之选。而在众多品牌中,“金顺昌”桂花糖、桂花糕凭借精湛的制作工艺、稳定的产品品质脱颖而出,成为游客的心头好。
  近日,记者走进“金顺昌”桂花糖、桂花糕的出生地——桂林市顺昌食品有限公司。刚进入大门,一缕清甜的桂花香便混着糖霜的气息扑面而来。研发车间内,该公司技术总监、2024“桂林工匠”荣誉获得者李华桂正在研制新品,他的身旁摆放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像极了他手中拉出的缕缕糖丝——细腻而有韧性,交织着匠心与智慧。
  从16岁踏入工厂,到如今成为桂林南糖技艺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李华桂用二十余年的光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结缘南糖
  从“有得吃”到“匠心守艺”

  1984年,李华桂出生于桂林市全州县。2000年夏天,刚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他,怀揣着对生活的憧憬,踏入了顺昌食品有限公司。谈及当初的选择,李华桂嘴角泛起笑意:“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做这行有得吃。”那时的顺昌食品有限公司规模尚小,全厂不过几十人,更像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家庭作坊。
  李华桂告诉记者,公司总经理陈应福是当时厂里的老板兼大师傅,自己对其技术和技艺极为敬佩。彼时正值旅游开放初期,顺昌公司的桂林南糖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员工们经常加班加点生产。老板见李华桂学习能力出众,不仅勤劳肯干,还不怕吃苦熬夜,不像其他小伙子那样三天两头请假,打心眼里喜欢他。于是,陈应福开始慢慢对李华桂讲述桂林南糖的历史,悉心传授他桂林南糖的制作技艺。
  得到老板的倾囊相授,李华桂学习起来格外认真。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目标,明确每天要达成的进步,还在生产过程中实地研究。在简陋的生产车间里,李华桂跟随陈应福从最基础的熬糖、拉糖工序学起。师傅手把手地示范、细致地讲解熬糖时火候的微妙差别对糖的口感与质地的影响,以及拉糖的力度和速度如何塑造糖的形态。李华桂眼睛紧盯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手上也不停地比画着。“一开始,我连糖都熬不好,不是火大了把糖熬煳,就是火小了糖稀不够浓稠。”回忆起初学时的场景,李华桂不禁笑了起来,“但我这人就是不服输,别人能做好,我也一定能。”
  秉持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李华桂每天早早来到车间,在热气腾腾的糖锅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反复琢磨熬糖的技巧。拉糖时,他的手常常被滚烫的糖浆烫出水泡,可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便又投入练习中。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李华桂迅速成长。短短两年,他便熟练掌握了桂林南糖制作的各道工序,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工人。
  李华桂并未就此满足,一颗传承与创新桂林南糖技艺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突破困境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在李华桂看来,传承桂林南糖,不仅要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更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桂林南糖作为桂林的传统美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过去由于制作工艺不够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华桂决定制定一套统一的生产标准。然而,这一想法在推行初期却遭到了许多工人的反对。“当时大家觉得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没必要搞什么标准,只要做出来好吃就行。”李华桂说道,“但我知道,如果没有标准,产品质量就无法保证,企业也很难长远发展。”面对质疑,李华桂没有退缩。他利用下班时间,一个人在车间里反复操作每一道工序,仔细记录下每个环节的关键数据,包括熬糖的时间、温度,配料的比例等。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有文化的老乡请教,让他们帮忙整理文字。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桂林南糖制作标准,涵盖了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包装的每一个环节。
  在创新方面,李华桂更是不遗余力。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兴起,他敏锐地察觉到消费者对低糖、低热量食品的需求。于是,他带领团队对花生糖的制作方法进行改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成功将原本“一斤花生一斤糖”的配方调整为“几斤花生一斤糖”。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花生糖的甜度,还增加了花生的香脆口感,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2014年,他们凭借这一成果获得了“一种低甜度能量缓释的花生糖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增加花生的量后,糖和花生融合得没那么好。”李华桂说道,“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把糖熬稀一点、把花生弄碎一点,都不行。后来,我们想到把花生加热,让它和糖的温度差不多,这样它们就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李华桂的创新之路并未止步。他深知桂花是桂林的特色产品,却在市场宣传上有所欠缺,于是将目光投向桂花糕的改良与创新。“桂林以前的桂花糕是粉状的,口感、保质期等方面都不理想。”李华桂说。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基料搭配,尝试了几十种方案,最终成功开发出新型桂花糕,口感更佳、保质期更长,还将桂林的山水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让桂花糕成为承载桂林文化的精致名片。此外,他还积极尝试将桂林的人文内涵与自然山水结合,开发出玫瑰、金桔、抹茶等多种口味的桂花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让传统南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言传身教
  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如今,李华桂不仅在研发上精益求精,还肩负起传承桂林南糖技艺的责任。在桂花公社研学教育基地,经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挽起袖口,在蒸腾的糖香中,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熬糖、塑形。“孩子们对这些传统技艺充满好奇,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我就特别想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他们。”李华桂说,“传承传统技艺,要从娃娃抓起。”
  在公司里,李华桂也悉心培养徒弟。对于徒弟的选拔,他有着严格的标准:“首先要勤快,做这一行,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行的;其次要有悟性,能举一反三;当然,稳定性也很重要,培养一个人才需要时间,企业也需要稳定的技术力量。”他对徒弟们要求严格,从最基础的工序教起,确保他们扎实掌握桂林南糖的制作精髓。
  此外,李华桂还积极参与食品行业的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在他看来,只有整个行业共同进步,桂林的传统美食才能走得更远。“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做强,我们的传统美食才能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李华桂说道。
  谈及未来,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期待:“我希望把桂林的旅游食品,尤其是南糖、桂花糕这些传统美食发扬光大,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桂林的甜蜜滋味,感受到桂林的文化魅力。”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同时加强与知名品牌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让“金顺昌”的甜蜜事业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