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
锤凿夺神韵 巧艺胜天然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17日

图①:阳新文正在雕刻作品。 记者蒋璇 摄

图②:阳氏族上流传下来的古老的石雕工具。
记者蒋璇 摄

图③:作品《新时代丰收硕果》。
记者蒋璇 摄

图④:石雕作品《梅瓶》。 记者蒋璇 摄

图⑤:石雕作品《孺子牛》。 记者蒋璇 摄

图⑥:阳新文正在指导族内小孩进行石雕制作。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蒋璇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内容: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阳氏石雕技艺以传统的圆雕、透雕、浅浮雕、高浮雕为主,在传统石雕技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雕塑的技法,创作手法多样化,尤其注重线条刻画,作品既可作为桥梁、房屋的构件,也可记录传统文化。
项目级别:2014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石雕,作为一门跨越千年的古老艺术,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以石为纸,以刀作笔,在坚硬的石材上雕琢出万千世界。
在我国,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宏伟建筑,是石雕艺术的璀璨丰碑,见证着这门艺术的辉煌历史。桂林的山水间,500多尊佛像散落分布在各座名山,栩栩如生,神态万千,将石雕之精妙发挥到极致。石雕的应用极为广泛,从石栏、石柱,到城市的地标雕塑,都有它的身影,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它还是艺术收藏的珍品,凝聚着艺术家的匠心与智慧,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
桂林灵川县潭下镇庄屋村委源口村三面环山,群山多为石山。好石催生好石匠,村里世代都有人家以石雕手艺谋生,阳氏家族则是当中的佼佼者。500多年来,阳氏家族经历荣辱兴衰,但石雕的手艺却代代相传。日前,记者来到该村的阳氏石雕工作坊,见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阳新文,倾听他和他的家族与石头之间“人石对话”的故事。
一锤一凿
传承500年的“指尖技艺”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在阳氏石雕工作坊中,阳光洒在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上,阳新文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石材,一凿一锤间,石块碎片飞溅。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仿佛在与石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不一会,他想要的造型便清晰可见。
在他身边,摆放着各类石雕作品,有古朴庄重的石碑,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像,还有精美绝伦的装饰石雕摆件。这些作品,或大气磅礴,或细腻入微,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阳氏石雕的辉煌历史和深厚底蕴。
阳新文告诉记者,源口村位于灵川县城西北十五公里,隋朝时就有人立寨建村居住于此,阳氏家族是村里的一个雕刻世家。据族内族谱记载,阳氏石雕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四年(1406)出生的先祖阳文富。阳文富在明朝景泰年间开始做石雕,距今已500多年。在阳新文的百源通达石雕刻艺馆内,如今还保留着阳氏祖上于明代雕制的柱础。记者上前仔细查看,勉强还能辨认出“明景泰”和“阳文富”几个字,这也成为阳氏雕刻技艺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
“虽然阳家人从何习得石雕工艺已无法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自阳文富开始,阳氏石雕工艺就未出现过断层。”阳新文说,技艺主要由传承人及其徒弟从事实践与传习,其主要技法源自阳氏家族内代代相传,经其传承人不断完善,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南派石雕技法。
在《阳氏石雕技艺谱系传承》中,记录了从第一代到第二十一代,从明朝到如今的谱系传承,清晰而有序。
阳氏族人也因石雕技艺高超,吃苦耐劳,常年被周边村庄邀请参与民居、庙宇、宗祠建筑、桥梁的搭建,石雕技艺一代代传承。他们雕刻的源口村祠堂雕花、参与建造的建筑如桂林明代靖江王陵、源口村神门江朝暮桥、东宅村的石拱桥等历经数百年,至今仍完整保存。
在源口村,大家把技术好的石匠称为“首事师”,阳新文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自他12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为了夯实基本功,3年的时间里,他打坏了几十根凿子,因此熟练掌握了平直、篆刻、圆雕、镂空石雕四大手法,成为当地最年轻的“首事师”。
“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理解,都融入到石雕作品之中。”阳新文说,阳氏石雕之美在于工匠们在一凿一刻间倾注的心血,并通过自己的双手赋予石头灵魂与温度。因此,每一件阳氏石雕作品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情感的寄托。
精雕细琢
“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阳新文表示,与现代雕刻技法中使用切割机、磨钻等工具不同,传统工艺更注重锤与凿的“手上功夫”。阳氏石雕工艺从选料、采料、取坯,到粗刻、细刻、抛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匠人往往需要多年的勤学苦练、精细的操作以及对石头特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出师。雕刻过程中,匠人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设计,运用线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给石头赋予生命。
阳新文介绍,一般说来,完整的石雕工艺流程大致包括选料、设计、打坯、精雕、打光5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大有学问。
就选料而言,石材种类丰富,可用于石雕的就有上万种。成熟的石匠凭借直觉,就能立马判断出它适合做哪些雕件。例如宗庙或祠堂里的石料与普通民宅选用的石料是完全不同的,宗庙里的雕工要体现大气、肃穆、庄严,图案繁复;而民宅的雕工就要简单、舒适和接地气。
石料开采出来后,或方或圆,这时候匠人就要根据自己的构想来设计。在阳新文眼中,一块石雕设计的成败,取决于匠人对石料的理解程度。“设计传递了匠人的创意和审美。”阳新文边说边指向放置在工作室一角的贵妃躺椅。只见躺椅造型简洁大方,非常舒展。椅子的背后雕刻着精妙的装饰纹,使得盛唐气韵呼之欲出。
“在开始雕刻前,石雕工艺师们都会依照石头的形状捏一个泥稿。等泥风干后,就在上面进行试雕。”阳新文说,这个步骤大大降低了雕刻失败的风险。匠人可以在上面反复修改,直至满意才在石头上精雕。而雕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石质和设计,短则数月,长则数年。阳新文与其他三名匠人共同打造的“孺子牛”作品,耗时大半年,重约30吨,是他所有雕刻作品中最大的一件。
打光,是石雕的最后一步。指的是利用不同目数的角磨机,反复打光,直到石质呈现出理想效果。“如果想要体现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感,粗打磨即可;如果想要体现细腻、精致的感觉,就需要用3000目的机器打磨,从几遍到数十遍不等。”阳新文称,与其他石雕不同,阳氏石雕最大的特点是复古怀旧,经过祖传特殊工艺的处理后,新石雕的表面会呈现出风化效果,看上去有岁月的痕迹。
总体来说,阳氏石雕的技艺独具特色,刀法变化繁多,雕刻过程中讲究通、透、精、微,在繁简有致中展现形神兼备的美感。圆雕立体饱满,镂空雕刻精巧绝伦,浮雕则通过层次分明的手法,将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老结合 让石雕技艺焕发新活力
“以前,石雕匠人做石雕是为谋生,如今,石雕是一门艺术,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了。”阳新文说,在儿子阳新成幼年时,他便将其带在身边学习。后来,父子俩还在桂林愚自乐园担任驻园雕塑家的助手长达9年,与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雕塑家合作,协助完成作品80多件(组)。
阳新文认为,传承非遗要在守护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以匠心寻求突破,不断赋予老技艺新活力。为此,他注重把传统石雕技艺与当代雕塑技艺结合起来,手法呈现多样化,注重线条刻画,提升石雕作品的品质和艺术表现力,为非遗石雕注入新活力。新作品接连诞生并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城市雕塑、景区及展览馆等,走俏全国各地,工作室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现代雕塑技巧与传统雕刻技艺应该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阳新文认为,不同的技法有各自的优势,现代机械可以大幅缩短创作时间,减少劳力投入便于量产,而传统手工在细节刻画与表达创作者意图的方面则更为细腻。“匠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对石雕艺术的推广有着不小的助力。”
据灵川县潭下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靠着不断地突破创新,阳新文创作的作品先后在各种工艺品展示中获奖。2010年,阳新文创作的石雕系列获桂林市行业产品评比一等奖;2011年,其石雕作品《玄武大帝》,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2012年,其作品《好事多磨》获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石雕项目类金奖。2020年11月,阳新文的工作室被中华工艺美术网等单位授予中华工艺美术网非物质文化石雕传承创新基地、文旅教育基地……
除了生产石雕商品,如今的阳新文还经常参与石雕文物修复工作。近年来,父子二人先后参与灵川九屋爱莲和长岗岭生态博物馆石文物修复、桂林中学孔庙府学棂星门修复等,精湛的技艺让一个个石文物复活,为建筑注入灵魂。
谈及传统技艺的传承,阳新文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传承传统与现代工艺并不冲突,保留匠心的同时,也要持续开阔眼界,产业集群化、协会化比单一的授徒来得更有意义。在他对未来的展望中,石雕是文化,也是商品,更应该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产业集群。这门老手艺,只有汇集众人之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